博物院的石狮
1931年出版的《天津志略》在介绍河北第一博物院时,仅提供了两张照片。一张为金代的石狮,一张为南北朝时期的石刻佛像。石狮体表石面粗糙,形态威猛,呈狮吼状,与明清以来石狮臃肿呆板的造型截然不同。这对石狮就是原天津博物院门前的地标文物,它于1973年在解放军3529工厂门前道路施工时被发现。经修复后被放置于北宁公园致远塔院门前。它系金代承安二年(1197年)内丘县当地居民集资雕刻而成,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现为市级不可移动文物。这对金代石狮的背后,有许多历史信息需要我们去挖掘。
存放于天津博物院门口的石狮子
1921年,任天津博物院院长的严智怡得知直隶省内丘县吴村有金代石狮大小各一对,雕刻精妙,是不可多得的文物,恐怕损坏遗失,极想运津至博物院放置供人参观。但当时已有人多次到内丘县县署想高价收购,省长曹锐得知后非常支持,饬实业厅派人到该县调查处理。最后,这对大石狮以内丘县县署赠送的名义被运抵天津。此事直接体现了严智怡院长建设新型公共博物院的思路。面对北京所蕴含的皇城文化积淀下来的大量高端文物,天津要建博物院,必须和它错位才能有新的功能。严智怡搞实业出身,深知国外博物院是社会教育与公共文化的有机组成。他决心以天津为视角,将河北省的文物集中起来,形成和北京不同的文物展示层次。为此他多次深入全省主要区县考察文物古迹,特别注意遗存在荒郊野外的破损实物。哪怕是破损的石像和瓦当,都搜集起来,并写出《河北十四县古迹古物调查记略》。
这对石狮造型的艺术风格,还展现了狮子文化在中国演变的历程。狮子是汉代通西域时传入中国的,仅供皇家观赏。到东汉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中承载的狮子文化传到中国来。佛教典籍称佛陀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彰显唯我独尊,表情作狮子吼状,群兽慑服。佛教经典认为释迦牟尼就是人中狮子,并把佛陀说法视为狮子吼。佛教艺术品中狮子为万兽之王,具有辟邪护法的作用。最后狮子成了中国石兽文化中的佼佼者。西部地区石狮西域味很浓,这是因为在明代以前,这些地方是佛教传播地区。狮子造型接近原生态,有明显的颈部,粗犷生动。越靠东部造型越细腻华贵。内丘县在直隶省的西南隅,宋代属河北西路邢州,是与辽国和后来的金国军事对峙和缓冲的地区,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处。而辽代是笃信佛教的时代,它的佛教艺术一直保持着明显的西域特征,并影响着被其统治的金国。金灭辽后,继承了辽国的艺术风格,并统治了内丘县。内丘县的石狮凸显西域风格,体现了文化传播的内在规律。
(文字来源:今晚报 作者:尹树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