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剪”报丨一周大事都知道(2022年6月13日)

2022-06-13

1、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举行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11日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幕。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敦煌研究院协议,公布了文物系统石窟寺专项调查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名单、第四届“寻找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推介名单,公布了2022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和入围项目名单等。


2、“新时代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启动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6月10日,中国文物报社正式启动“新时代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展示推介系列活动”。活动将集中展示传播、宣传推介百项获奖展览精品,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组织开展主题宣传、主题展示、主题论坛、主题讲座、主题征集等系列活动,编辑出版相关图书、纪念特刊。


3、914件故宫文物出宫赴港!香港故宫文博馆7月开展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宣布将于今年7月2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人标准票价定为50元港币,预计每天将接待7000人次。7项开幕展览分别为:“紫禁万象:建筑、典藏与文化传承”、“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凝土为器:故宫博物院珍藏陶瓷”、“龙颜凤姿:清代帝后肖像”、“器惟求新:当代设计对话古代工艺”、“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驰骋天下:马文化艺术”,涉及故宫从皇家宫殿到博物馆的历史、宫廷生活、中国陶瓷、古代工艺和书画等多种题材,体现出中华民族深厚而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4、回应教育“双减”,浙江自然博物院推出首个“24小时博物馆”

6月9日,浙江自然博物院的“24小时博物馆”正式开馆。目前每周六、周日全天24小时开放,周一至周五上午10:30-24:00开放。这也是全省首家“24小时博物馆”。据悉,该展览以身边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为主题,甄选了浙江地区出现的300余件动植物、矿物标本,运用“元宇宙”虚拟技术,呈现海量藏品信息,采用AI增强现实、多媒体动画、科学绘画、声音装置、体感互动游戏等多种展示手法,配套多元的研学活动,促进博物馆课程与科学课程的密切衔接。


5、天大录取我国首批非遗学硕士生

12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寄出。秋季新学期,7名新生将进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开启崭新的求学之旅。据了解,冯研院培养的非遗学科硕士生为全日制,基本学习年限为2.5年,计划在3年内招收30名研究生。已录取的首批7名学生均为择优遴选的推免生。


6、湖北考古博物馆开馆

6月10日,湖北考古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该馆收藏有湖北考古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以来历年发掘的200余处遗存出土文物标本2万余件,包括三峡工程正式开始前的宜昌杨家湾、白庙、三斗坪,秭归官庄坪等遗址,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丹江库区调查文物,还有建始人、郧县人、鸡公山、屈家岭、石家河、盘龙城、铜绿山、雨台山等多个湖北重要考古发现的文物标本。


7、三星堆6座坑共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

13日上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三星堆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进行阶段性成果发布。截至2022年5月,K3、K4、K5、K6已经结束野外发掘,其中K3、K4进入整理阶段,K5、K6正在开展实验室考古清理,K7、K8正在进行埋藏文物提取阶段。6座坑共计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


8、天津蓟州发现东汉、唐辽及明清时期古墓群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近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白马泉村北墓地进行正式考古发掘,目前已清理出东汉、唐辽及明清时期墓葬3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近200件。

微信
天津博物馆
天博TJM
微博
天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