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丨聚焦两会,关注文博(二)
全国政协第十三届五次会议、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分别于2022年3月4日、3月5日在北京召开。各位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提出了不少关于文博事业发展的建议,让我们来听听这些来自两会的文博“好声音”。
1、王亚民委员:推进博物馆管办分离,健全激励机制
建议积极推进管办分离,健全激励机制,开展博物馆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试点。在博物馆的运营方面,借鉴媒体行业成功经验,实行采编与经营分离。此外,“非营利”不等同于“非盈利”,博物馆不能单纯依赖政府补贴,要倡导各类文化创意产品面向市场找出路,不断扩展市场份额和市场占有率,依靠市场回报为博物馆发展创造物质基础。
2、朱奕龙委员:鼓励和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和美术馆(艺术馆)高质量发展
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引导性、鼓励性的具体政策,将非国有博物馆和美术馆(艺术馆)的创建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相关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重大支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品牌工程,动员和调动社会力量推进非国有博物馆和美术馆(艺术馆)全面发展。同时,将民间收藏纳入国家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充分发挥民间文物收藏对国家文物保护传承的重要补充作用,传承文化国粹,彰显文化自信。在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场馆建设和制度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从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高度出发,切实帮助非国有博物馆和美术馆(艺术馆)提供政策便利、解决实际困难。
3、李翔委员:在北京建立军事美术博物馆
建议尽快在北京建立军事美术博物馆。一是以国家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相关部门成立建设团队,组织立项论证,精心策划设计。二是凸显军队特色,明确功能定位,建成后的军事美术博物馆可作为官兵和全国民众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三是选址以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节省成本为优。四是多渠道进行展品征集。可通过收集荟萃往届全军美展优秀作品,在全国广泛征集,邀请军地知名艺术家量身定制作,购买、私人捐赠等途径搜集藏品,进行展陈。五是紧前推进,争取在202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一百周年之际开馆献礼。
4、袁靖委员:多角度助力考古事业发展
建议进一步加强科技考古 强化科技考古人才培养;加强多学科合作 开展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设立田野考古奖 调动考古工作者积极性;提升考古装备水平、科学、规范、高效开展考古发掘与研究。鉴于文物考古部门和研究人员面临的困境,袁靖提出,中央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整完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定额管理办法》,参照《导则》标准,在政策上对考古装备设施做出明确规定,保证考古装备设施提升工作的顺利推进,进一步提高考古科研装备水平。
5、贺云翱委员:建议各地全面落实“考古前置”政策
建议全面有力推行”先考古、后出让”政策,需要加强部门协调,确保信息畅通,完善配套细则、统一标准。同时,要着力建立健全督查和问责制度,明确处罚措施,加大惩罚力度。各级纪律检查部门要把“考古前置”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纪律检查内容,检察机关可以在地下文物保护领域积极探索提起公益诉讼,提高破坏文物的违法成本,真正推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同时,各地方政府应建立和充实本地考古队伍,增加考古人员事业编制,加强考古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保障考古经费充足,推动“考古前置”落实落地落细,确保文物安全。
6、张自成委员:多部门联动、多措并举 提升文物防灾减灾能力
建议以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工作模式探索为突破口,文物部门持续推动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健全中央层面协调机制,文物、应急部门开展文物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掌握房屋建筑、桥梁、宗教场所、博物馆、旅游景区等涉及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数据。探索开展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图编绘,与气象部门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文物灾害风险预判、防范和统筹部署工作。另外,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将文物安全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强化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文物安全主体责任,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等有机结合,确保文物、应急管理、水利、交通、自然资源等相关各部门分工协作,高效应对不可移动文物面临的各类风险。
7、李修松委员:完善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法律法规
建议完善关于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的法律法规。文物保护方面:增加"支持文物保护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整体环境保护并重转变”的内容;增加预防性保护规定,从综合保护的视角增加其空间、环境、文化内涵及必要的保护设施;增加对尚未列入文保单位的文物点的保护规定,改变其最易遭受破坏的现状。文物利用方面:增加法规中的“ 合理利用”条款,或出台专项法规,鼓励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发展相应的事业和产业,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8、吕建中代表:研究制定《智慧博物馆建设工作条例》
建议研究制定《智慧博物馆建设工作条例》,明确智慧博物馆的定义、类别、建设要求、评定规范、考核验收、社会服务等事项,为各地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制定智慧博物馆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各省市不同情况,明确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周期、建设数量以及资金保障、技术保障、人员保障等政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同时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作用,加强博物馆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并建立智慧博物馆建设标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各地可在三级以上博物馆中遴选一批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的试点单位,着力改变“静态展示多、动态展示少,简单介绍多、深入解读少,利用传统技术多、利用最新技术少”等行业现状,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智慧博物馆,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式为全面推广积累经验。
9、齐玫委员:博物馆可为学生提供社会课程
建议博物馆教育进课堂,在内容上需要为课堂教学输入新鲜血液,一方面结合学校课程的特点,同时主要利用博物馆馆藏文物,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以此设计课堂教学的各学科内容,包括物理、化学、数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入课堂教学的各方面。而这些内容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在课堂、可以是在博物馆、可以是在相关的场所,体现与学习内容密切结合的多样选择,重视互动性和生动体验,学生们可以在快乐中学习。而且,不仅仅是博物馆,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学校进行互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
10、冯远委员:全民美育不只在学校,让学生能更多地走进博物馆
建议将学校作为主阵地,牢牢把握美育的方向,发挥其核心引领、辐射的作用,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教材建设;完善测评考核机制、创新美育形式,用好多媒体和传播科技是主要任务;同时,高校应做好美育专题理论研究,形成系统的基础理论,以利指导实践。其次,创造条件积极倡导、推进社会美育工作,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重视文化环境的氛围建设,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作用;让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的(包括离退休老人)群体,人人都有接受有关审美教育、文化活动的机会,通过各种阅读、观摩、欣赏和学习相关知识技能,达到入眼入耳入心;参与各式实践活动,鼓励动手动脑、会心会意,真正达成以美养德、以德铸魂、化育人心的效用。
(信息来源:国家文物局、文博圈、北京文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