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天博,共同研讨京津冀的“燕国时代”

2018-03-19
       为响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历史因素和现实意义,天津博物馆于2018年3月16日主持召开了燕国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致力于燕文化研究的十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天津博物馆,共同研讨京津冀的“燕国时代”。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历经八百余年的燕国历史文化就是三地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历史成因和文化内核。京津冀三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燕国历史文化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解析并就有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毅教授,河北大学燕文化研究中心耿超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两场研讨。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刘绪教授,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研究馆员杨林,首都博物馆马悦婷博士,天津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梅鹏云,天津博物馆黄娟博士,河北大学耿超副教授,河北大学张海讲师等专家学者从燕国历史文化的不同层面做了专题报告。曾经主持过北京琉璃河燕国早期都城遗址发掘的刘旭教授,在题为《再议西周燕文化与张家园上层文化的关系》的发言中重点探讨了以北京琉璃河遗址为主的燕国都城遗址遗物所揭示的西周燕文化的特征,并对该文化与发现于天津地区的张家园上层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杨林研究馆员介绍了利用航空与遥感考古等空间信息技术手段对雄安新区与燕南长城的考古探测成果,围绕燕文化的四至问题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作了探讨,同时对燕南长城的保护规划提出了初步设想。梅鹏云研究员系统介绍了天津地区数十年两周考古工作的成果,并结合“三普”成果与遗址遗存大数据分析重点剖析了境内战国时期的丰富文化遗存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耿超副教授则对东周时期发现的墓葬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介绍了类型、等级、埋葬方式等墓葬制度方面的特点。张海讲师发言的题目是《匽(燕)侯、韩侯与西周时期的?水下游》,他的研究从金文材料系统梳理了匽候与韩侯的分封情况。马悦婷硕士对北京地区古高梁河的发生与结束时间,以及期间河道的变化等内容作了研究,并探讨了蓟城在选址过程中对河道因素的考量。黄娟博士主要就此次燕国历史文化展策展中的燕侯世袭、分封的燕国与该地早期燕亳部族的关系以及燕文化的特点等问题做了发言。与会专家还就燕国历史文化研究中一些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例如围坊三期与张家园上层文化之间的关系,西周早期燕国的封国问题,琉璃河与燕下都之间燕国的都城问题等等展开了热烈的谈论,此次研讨会对进一步挖掘燕国历史文化的内涵,揭示燕文化作为京津冀三地之间的深层纽带具有重要意义。



       会后,与会代表参观了天津博物馆于2017年底推出的原创展览《燕燕于飞——燕国历史文化展》,该展览汇集了北京、河北、天津共7家博物馆及考古所的近百件文物精品,分别从封侯建国、礼仪制度、手工生产以及文化交流等几个方面展示了燕国在两周800余年间所创造的丰富的物质文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