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绘画特展”第二期换展在即
由我馆精心策划的“清代前期绘画特展”于四月一日开幕以来,受到众多书画艺术爱好者欢迎。该展览是继2016年举办“画与书归——明代中期吴门书画特展”、“晚明绘画作品展”后,天博“绘画史”系列展览的延续。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天津市文物公司和我馆的130余件精品佳作,为观众勾勒出清代前期绘画的基本特征与面貌。7月初,一期展览将结束,更换部分作品后,二期展览与广大观众见面。
请大家安排好参观时间。
一期展览部分借展作品简介:
1.清 王时敏 虞山惜别图轴
纸本墨笔 康熙戊申(1668)
故宫博物院藏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江苏太仓人。祖父王锡爵官至礼部尚书,位至首辅。父王衡为万历进士,翰林院编修。王时敏以余荫仕尚宝丞,后任太常寺少卿。长于山水,师法元四家,画学深受董其昌的影响。其被视为清代正统派的领袖,画风对清代山水画创作影响深远。
此图是王时敏77岁时(康熙七年,1668)为与其比邻多年,即将迁居虞山的福建籍烟商戴瑞阳所创作的。
王时敏师法董源、巨然、赵孟頫、“元四家”等人的画法,对元代黄公望用力尤深。此作构图、画法深受黄公望的影响,山势浑厚,用笔苍健,多以干笔勾皴山石,加之人书俱老,更显厚重苍浑。作者虽享年89岁,但因晚年患有眼疾,近80岁后就少有亲笔画作了。此图是值得重视的其晚年代表作。
王时敏创作的山水画,往往并非是对真实山水的写生与再现,而是借助山水的形式,通过构图的疏与密,用笔的轻与重、疾与徐,用墨的浓与淡、枯与润等的丰富变化,表现笔墨趣味,传达一种从容不迫、潇洒恬淡的意境。使观者在玩味中获得美感、得到愉悦。这也是中国山水画长期以来在诗词、书法等民族艺术滋养下,经漫长的自身和规律地发展演变后形成的一种艺术形态。此点是我们在欣赏清代山水画时应予考虑的。
2.清 髡残 苍翠凌天图轴
纸本设色 顺治庚子(1660)
南京博物院藏
髡残(1612-1673)僧,俗姓刘,字石溪,号白秃、残道者、电住道人,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早年剃发为僧,之后离开家乡寓居南京寺院中。擅长山水画,构境岩壑幽深,笔墨苍莽,意境奇僻。是清初一位个性鲜明的画家。
髡残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的画家,他曾自言:“余画岁不过数帧,非知画者亦不能与。”其创作都是有感而发,从其传世数量并不多的作品中,很少见到应酬之笔。
此图绘山岩层叠,佛寺构于山腰处,山径蜿蜒曲折,渐次幽深,云霭在山间浮动。山岩下的古屋中一人独自倚案而坐,山隈处的柴门虽开,而不见人踪。全图构图谨严,作者以秃笔渴墨勾皴山石,点画树木,用笔荒率朴拙,画风苍莽浑厚。作品传达出一种孤寂的意境。
“康子”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作者时年49岁。此时髡残初居牛首山幽楼寺,属其中年的作品。
此图是髡残传世作品中非常著名的佳作。
髡残《苍翠凌天图》自题诗释文:
苍翠凌天半,松风晨夕吹。飞泉悬树杪,清磬徹山厜。
屋古摩崖立,花明倚磵披。剥苔看断碣,追旧起馀思。
游迹千年在,风规百世期。幸从清课后,笔砚亦相宜。
雾气隐朝晖,疏村入翠微。路随流水转,人自半天归。
树古藤编坠,秋深雨渚稀。坐来诸境了,心事托天机。
时在庚子深秋石溪残道人记事。
3.清 八大山人 秋山图轴
纸本墨笔康熙甲戌(1694)
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1626—1705),明宗室宁献王朱权后裔。江西南昌人。顺治五年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别号雪个、个山、驴等,中年后号八大山人。他长于花鸟、山水,均别开生面,是清初杰出画家。
此图绘山峦由近及远渐次向后延伸,山脉转搭有势。树木错杂于山脚间,有的有干无枝,显得零落。作者以浓淡干湿丰富的笔墨繁皴密点山石,将元代高克恭和黄公望的画法融为一体,画境于荒率寂寞中透出雄肆之气。全作构图颇具匠心,笔精墨妙,为八大山人传世山水佳作。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名多为其花鸟画所掩,实则其山水画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画上自署:“甲戌处暑,八大山人。”“甲戌”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作者时年69岁。
4.清 石涛 淮扬洁秋图轴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石涛人生中的最后十余年,是在当时的商业都市扬州度过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夏末,扬州地区遭遇洪灾,扬州城为洪水所淹。入秋,洪水消退。石涛为好友张潮(字山来,安徽歙县人,居扬州)创作的此图,虽未署纪年款,应是其极晚年之笔。
作者以俯视的角度绘图,城墙边缘,数间民居;城墙之外,河道、堤岸、芦苇、丛树、蜿蜒奔流至渺远的河水。全图呈S形的平远景,简单、概括而优美。作者多用勾皴和点簇的方法绘成,画法随意、自然。远近点缀的红叶,表征着正值秋天的时季。画幅上,作者以其具有晋唐书风的行楷书,题写多达600余字的自作歌行体长诗,几占画幅的四分之一。水涨水落,触动着作者的思绪。隋朝的兴亡交替,扬州的繁荣与荒废,世事沧桑,令作者感慨万千!
我们在赏画的同时,不妨细细品读作者的长诗,方能更深刻地体会石涛这一传世不朽名作诗书画高度融合的艺术魅力。
石涛《淮扬洁秋图》自题长诗释文:
“淮扬洁秋之图
天爱生民民不戴,人倚世欲天不载。天人至此岂无干,写入空山看百代。百代悠悠甚渺茫,空山对客较短长。山川陆海结中央,南奔北走辟淮扬。黄海之水广汪洋,黄海之山西蜀冈。九河不断分六合,水阔山横无处说。遥思文帝早知见,丧家之子亡隋脉。隋家炀帝画图室,人道荒唐我述中。当年不废迷楼意,歌管楼台处处风。隋才自捷天难比,隋心自敏通经史。隋仁隋义孰倾心,胶结杨素传遗旨。遗旨元符一望开,隋家处处起瀛台。西池诏起十六院,南州又凿五湖来。五湖八曲风味多,随心称意昧天秋。红粉不到隋家死,彩女如何陆地过。隋荒自绝不思量,米珠薪桂天遑遑。征辽日日甲兵起,可怜社稷无人理。宫中李实共杨梅,不重杨梅重玉李。伤情目断平原颠,兴亡不在征辽边。一年三百六十日,只对烟花夜夜眠。扬州刺史新承宠,香车自走复懵懂。曲槛层楼迷不迷,能使神仙入情冢。河南杨柳谢,河北李花荣。杨花飞去落何处?李花结果自然成。迷楼宫人抗声咽,隋心犹恋云中阙。隋家歌管谁家阅,咫尺风流看饮血。荡心一丧天地轻,怎知天下无刀兵。纵教千年万载死,不如一顾一倾城。倾城不见迷楼无,西院十六隋毒屠。河开千里幸江都,至今目电焉可诬。我行隋地试难明,我图黄海笔难停。精靡亦有荒凉日,桑田亦变沧海形。今年居九夏,黄海千里崩腾下;隋河亦已竭,雨水平陵谁得悦?谁思禹注淮南北,民间争颂亦无勒。功深只令四海息,息时又树稼与穑。山川陆海没风波,一旦绚起鱼盐色。久知隋地空彷徨,又询禹甸高翱翔。
北顾南瞻尽天长,分淮沿水画歧扬。老夫自笑非屑屑,老夫自爱非忙忙。长歌短行非吾别,纵有丹青神不结。今移结神出涤楼,门前水退屋里舟。破砚拂开当日月,突笔写入洁时秋。禹功隋荒具之两不论,而吾之冲口划月有不尽。为山老道先生正,大滌子极。”
5. 清 石涛 竹菊秀石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石涛(1642—1707)本名朱若极,广西全州人,明朝宗室,后削发为僧,释名原济,字石涛,号大滌子、苦瓜和尚等。擅画山水及花果兰竹,兼工人物,以笔意纵恣、不拘成法、构图新奇见长。绘画中多有题诗,托物言志。工书法诗文,有画论《画语录》传世。
图绘秋菊、秀石、修竹,画家以浓墨、淡墨、湿笔、干笔等丰富的用笔画之,率意自然,不假修饰,痛快淋漓。尽量水墨造型概括,笔墨氤氲变化之艺术魅力。
画幅右侧自题行书七言绝句一首:“清香一片拂磁瓶,不用东篱远去求。最是山僧怜酒客,尽教泛者坐忘忧。清湘苦瓜老人济。”诗补画意,意味隽永。行书诗题亦参与构图,益增全图的形式美感。
这是石涛晚年心手相应的一幅佳作。
6. 清 樊圻 为晋翁作山水轴
绢本 设色 康熙丙寅(1686)
首都博物馆藏
樊圻(1616—1694尚在)字会公,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擅画山水、花鸟、人物,为“金陵画派”中的重要画家。
此图绘近景的水岸山居和远景的重山叠嶂,山势转折变化,邈远幽深,具很强的空间感,可游可居,引人入胜。樊圻精于结构剪裁于此图可见一斑。作者以质实的笔触勾勒山石,用近似小斧劈的小笔触和短线积皴,浓淡墨色分施,近岩远山,层次分明。树法亦真实工能,画法细腻谨严。全作营造出恬淡幽长的意境。此图更能代表樊圻的本色画风。
款署:“丙寅小春画似晋翁老先生正。钟陵樊圻。”“丙寅”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作者时年七十二岁。
7. 清 郑旼 寒山读书图轴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郑旼(1633-1683)字慕倩,号遗苏,安徽歙县人。郑旼与弘仁等人往来密切,具有浓厚的遗民思想。擅画山水,画格清劲疏落。
图绘石壁乔松,一人独自手持书卷曳杖行于其下。画幅左上方作者长题:“一卷冰雪文,避俗长自携。予三十年前吴门交卫子永叔,赏文析义,相得甚深,宋卫文节公之裔。过其居,床书连屋,理宗御笔题楔犹在。尝选冰雪携二篇,诸先达谓为六一先生后身。论文失友,日景其人。因写此进之方至道兄,其旦暮遇之。郑旼。”
读作者长题,方知晓此图是郑旼绘老友携书卷冲寒信步自读时的情景。作者以清劲疏落的用笔勾皴树石,画格清旷。长松巨石,不仅仅是作者为图中人物铺陈的自然环境,亦是对“相得甚深”的老友坚贞品格的比况,情感真挚动人。
8. 清 梅清 瞿硎石室图轴
纸本 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擅画山水,长于描绘黄山等自然风光。
此图绘山崖下的古洞中,一叟抱琴暝坐,旁有书卷之属,一童子烹茶。崖壁上松树横斜而出,洞前松石交叠,泉水潺湲。描绘的是隐居者的生活。
作者以松秀的线条勾皴山石,淡墨渲染,画风秀逸清新。梅清的山水作品多以黄山或自己游历过的自然景观为素材,用自己的观察、理解去创作,很少套用古人的程式。此图虽自言仿松雪(赵孟頫)笔意,实为创稿。
画上自题:“我来寻石室,千古忆瞿硎。丹液何年熟,松根长茯苓。仿松雪笔意,写瞿硎石室之图。梅清。”
9. 清 程邃 浮舟濯足图轴
纸本墨笔 康熙乙丑(1685)
故宫博物院藏
程邃(1607-1692)字穆倩,号垢道人,安徽歙县人。曾先后客居南京、扬州。长于金石考证之学,精于篆刻。其山水画以书法笔触入画,多用渴笔皴点,苍莽朴拙,个人风格极为鲜明。
此图是作者为神交多年,终得以晤面,可又要匆匆分手的友人所作。图绘一河两岸,水面上一人独乘小舟。近景的山岩、坡岸、丛树与远景逶迤的山丘,均用渴笔勾点,行笔涩重,不事渲染,画风苍朴沉郁。画幅上有作者的行书自题,可见书风与画风的统一。
作者题:“龟峰先生悬余梦想有年,此日缔交,笃踰平生。立谈遽别,应声见于笔墨。两路素心如想问,即止一示,为推襟镜影可也。谨系廿八字博笑。
濯足人非濡足者,闭关何事写乘桴。钓鳌大手期君子,冰壶莹处有骊珠。黄海弟程邃,乙丑七夕时年七十有九。”
“乙丑”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程邃时年79岁,属晚年之作。
10. 清 张风 渊明嗅菊图轴
纸本 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张风(生卒年不详,约卒于康熙初年),字大风,上元(今江苏南京)人,故自号上元老人。擅画山水、尤长于人物画。早年创作有肖像画,其白描人物画,风格特立独行。张风的绘画作品传世较少。
此图绘一人侧身独立嗅菊,气度不凡。画幅上行书自题五言绝句一首:“采得黄花嗅,唯闻晚节香。须令千载后,相慕有陶张。上元老人写渊明小照。庚子。”钤“张大风”方印。
从自题中,可知作者是为东晋诗人陶渊明造像。所绘取侧身,并未正面描绘、刻画。人物衣纹线条简劲,不事色彩敷染,亦不铺陈背景,虽笔触寥寥,而一位不事权贵,决计挂冠返乡,追求高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可谓笔简意繁。既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也蕴含了作者的精神追求。张风的这种画风,在清初人物画坛是非常罕见的。如果说弘仁、髡残、龚贤等画家是清初遗民山水画家的代表,八大山人是遗民花鸟画家的代表,张风则可称作是清初遗民人物画创作的代表。在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中,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庚子”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
画幅中所钤“大风堂”、“大千好梦”、“球图宝骨肉情”等印为现代著名画家张大千的鉴藏印,可知此作曾经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