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上的博物馆”课程荣获我市十佳优秀社教案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各类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及形成馆校协同育人良好局面中的作用,天津博物馆创制“板凳上的博物馆”课程,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在“2024年度博物馆优秀社教案例推介”中荣获十佳优秀案例。
“板凳上的博物馆”课程创新授课方式,以博物馆为第一教学场所,打造博物馆资源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沉浸式学习的系列课程。课程以“双师讲堂”的形式开展,天博社教老师与学科教师进行多科联动、双向互动,天博老师围绕展览讲解展出文物、展览特色,学科教师利用专业知识基础,深入浅出地讲解复杂概念。目前开设有“文物类”、“历史类”、“民俗类”等不同主题课程,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综合性学习,拓宽知识面,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课程采取“三段三层”架构,针对性设计课程内容。根据低、中、高三个学年段学生特点,由浅到深设计内容,充分发掘博物馆经典常设展览、热门临展和馆藏精品文物,以小见大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课程包括前置学习引导、博物馆现场教学、参与体验活动、课后分析互动等环节,重在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平衡知识性与趣味性,将讲解内容重新解构,细心打磨课程文本,优化配套课程演示文稿,串联动手体验环节,让青少年在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维度感知历史与文化。例如,配合天津首次推出的最大规模的运河文化展“沽帆影远——天津运河文化展”,社教老师结合展厅中天津民俗的内容,为学生深入讲述充满吉祥寓意的天津民俗知识,并带领大家走进活动区亲手体验天津风筝的绘制过程。
“千年之声”课程围绕音乐文物展中的重点文物──王孙诰编钟、飞泉漱玉古琴,讲述文物的历史故事以及中国传统古代音乐的特点及传承历史。邀请了天津音乐学院教师邱桐、赵浩然,从音乐演奏角度现场为孩子们演奏古琴和编钟,通过实景演奏《茉莉花》《高山流水》等曲调,加深了青少年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再现高峰──宋元特展中的瓷韵茶香”课程,由策展人李君讲述宋元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独特风格的历史文化,社教老师结合时代背景为学生们讲述了宋代五大名窑、古人饮茶用具和饮茶方式变化。邀请市收藏家协会紫砂专委会会长刘朴雅作为点茶老师参与到课程中,带领学生感受制茶文化,还原宋代点茶场景。
课程推出后,受到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一致好评。许多学生表示,通过“板凳上的博物馆”课程,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家长们也认为这样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们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具有积极作用。
“板凳上的博物馆”系列课程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文物说话,将博物馆的静态展览转化为学校动态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们在沉浸式环境里,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非凡魅力,引领青少年探索艺术、品读经典、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传承中华文明的“第二课堂”。“板凳上的博物馆”系列课程开展一年以来,已累计服务40余所大中小学校,惠及学生1.5万人次。天津博物馆将继续协调组织专家和优秀馆外资源定制推出课程专题,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完善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内容,增强互动体验,推动博物馆教育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