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三千年:聊聊天博商周特展背后的小故事
天津博物馆于2023年岁末年初推出重磅展览“肇基文明——天津博物馆藏商周文物特展”,该展览是天津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对馆藏商周文物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共计展出甲骨、青铜器、玉器、玺印、钱币、范印陶器等各类文物150余件/套,全部为馆藏这一时期的精品,其中近70件/套玉器、青铜器为首次展出。一经推出,即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观众们也争相参观,共同感受中国早期文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恢宏气度。现在,让我们跟随策展人张夏(书画研究部馆员)手记,了解展览背后的故事吧~
一眨眼工夫,“肇基文明——天津博物馆藏商周文物特展”已经开展三个月了,而作为策展人的我也早已全心投入到了另外一个展览的筹备工作之中。
但就在这时,偶然刷到的几位观众的留言一下子戳到了我,让我不由得又回忆起了在这个展览台前幕后发生的那些难忘的小故事。既然如此,就容我展开聊一聊吧!
2019年11月,作为“殷契重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展”的主要策展人,我陪同姚旸馆长一起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并一起聆听了孙春兰副总理宣读的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当时姚馆就嘱咐我:“多做一点相关研究,筹备几年,咱们可以在甲骨展基础上再做一个商代文明乃至商周文明的大展。展品要丰富,不要局限在甲骨上。”
2022年11月,在我负责筹备的“鸣沙遗墨——天津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特展”即将开展之前,姚馆来展厅视察,又对我提到了商周展:“你办完这个展览之后,多花点时间精力准备那个商周文物展。”我说:“三年了,姚馆您还记得这件事啊!”姚馆说:“那不能忘啊。”
2023年11月,我拿着商周文物展的大纲框架向姚馆请示。姚馆说:“别的不说了,你的大纲分单元要有权威依据啊。”说完,随手拍给我们一本夏鼐先生的《中国文明的起源》。展览内容设计的框架和方向,由此一锤定音。姚馆还特意提醒:“要做科普性的展览!太难的东西不要。”因此我们在内容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了用通俗性的语言普及基础的和有意思的知识。从开展后观众的反馈来看,我们做得还算不错。
商周文物特展体量很大,涉及文物品类也多,我一个人自然忙不过来。因此这个展览是我和器物研究部孟婷老师合作完成的。
我和孟老师性格非常不同。我是外表装作淡定,但是内心特别着急的那种人,不把工作提前一点干完感觉就算是慢了。而孟老师是外表淡定,内心也非常淡定的人,她有自己的节奏,一点不着急,且总能靠谱地在最后期限之前把她那部分工作完成。
我现在每到工作特别着忙的时候,耳畔还总能回响孟老师的话:“哥们,别着急啊,能做完。”
我想,淡定的背后恐怕是实力和经验。对我而言,这恐怕还需要很多年的修炼吧。
在展览筹备过程中,我最耗费心力的地方,也是最执着的地方,就是让古文字和释文“每个字都要对得上”!
这种“对得上”,不仅仅是给每件带有古文字的文物(如甲骨、青铜器、玉器、玺印、钱币、范印陶等)都提供释文,而且是指提供的释文要按照其在文物上原先的位置排列,方便观众一下子就找到任何一个古文字对应的当代汉字的释文。特别是这次采用了“一件文物讲一个字”的设计,所以每件文物所讲的重点字及其对应的古文字字形要突出显示。这种“一一对应”和“突出显示”的呈现方式,据我知道,在国内的博物馆展览中是并不多见的。
要实现这一点没有任何更好的办法,首先要请书法老师根据我们提供的释文按照我们指定的相对位置进行抄写,然后就是扫描和排版、校对。由于流程比较复杂,经手的人员很多,且大多数没有古文字基础,所以总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错误,只能修改、校对、修改、校对、再修改、再校对……如此循环。
由于反复的次数太多,好多参与这个工作的同事都跟我说:“我之前对古文字一窍不通。不过干了这个活之后,我觉得我懂一点了。”我笑了:“看来我的执着为中国古文字的普及事业做出了不小贡献呢:至少把你们拉下水了。”
当然被“拉下水”的不止是他们。多日之后,有一位网友在看完这个展览后发微博感慨:“我本来不喜欢照啥文物说明牌的,可这个展览做得太细了,每个字都对得上,所以不知不觉照了好多。”我想,能让观众多拍几张照片,也算是我们的心力没有白费吧。
在布展结束后开展之前,其实作为策展人的工作已经没有多少了。这时候,我突然注意到展览中有好些数字,似乎可以试着凑一凑“一二三四五六七”。
以下是我当时凑数的结果:
此展有:
一大文明:中华文明
两个朝代:商、周
三项成就:文字、青铜、玉器
四种材质:骨、金、玉、陶
五样表达:实物、文字、图像、视频、游戏
六则典故:六书、六甲、六齐、六瑞、六器、六经
来此可有七点收获:识古字、思古史、辨器形、知器用、赏纹饰、明典制、触文脉。
天津博物馆全体同仁实心实意,欢迎九州八荒观众惠临体验。
虽然只是个小小的凑数向文字游戏,但是凑上了还是很开心的。之后在媒体中心同事的帮助下,我们还特意拍摄了一个小短片抖这个小机灵。这种小机灵,也算是紧张策展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调剂啊。
2023年12月30日,开展大吉。在开展的时刻,策展团队的每个人都松了一口气,也像是终于从一场穿越三千年的大梦中醒来一样。不过,这个梦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告一段落啦,但是对于观众来说,或许才刚刚开始。在展览开头,我写道:“本展览试图通过集中展示天津博物馆藏甲骨珍品、商周青铜重器及精美玉器等,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向观众展示中国早期文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恢宏气度。”在展览末尾,我如是说:“希望看过展览的你,能对商周文明多一点了解、多一点兴趣、多一点热爱,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添一份力量。”这些话很白,没什么文采,但的确是真心。我们寻梦商周,是为了找回遥远的记忆。我们举办展览,是为了激起当代的共鸣。总之,愿我们的文明永续,愿我们的人民安泰,也愿我们古老祖国富强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