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讲堂”创新形式丨2024天津博物馆“板凳上的博物馆”开讲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掌握,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及形成馆校协同育人良好局面中的作用,3月26日2024天博“板凳上的博物馆”开讲。
首场课程邀请了天津市第二十中学七年级的180名学生走进展厅,创新授课方式,以“双师讲堂”的形式开展,天津博物馆与二十中学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进行多科联动、双向互动。一是由博物馆宣教部老师依托馆内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展品,重点讲述天津作为运河沿岸重要城市,与运河互相依存,最终因河而兴的发展历程,以及运河如何带动天津城市发展与特色文化形成。二是由二十中学教师带领学生们梳理从隋唐大运河到京杭大运河的发展进程,探究运河沿线的气候、水文、地质等特征。双师配合,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理解运河与沿线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启发学生理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授课完成后,在展厅内进行“板凳上的博物馆”互动体验活动。馆内教师带领学生体验杨柳青年画的绘制,在实践中体会以杨柳青年画为代表的天津运河文化,并进行作品交流展示。
本次课程除了以运河为主题的课程外,还同时开设了《博物馆里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和《文物中的二十四节气》。分别以天津博物馆展览《肇基文明—天津博物馆藏商周文物特展》《岁华纪丽—天津博物馆藏二十四节气文物展》为依托,通过授课教师讲述的藏品及藏品背后的故事,唤起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后组织学生们参与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拓印活动,让同学们在创作中将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相结合,收获了难得的博物馆学习体验。
课程结束后,天津市第二十中学地理教师李煜表示:课程育人是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主渠道。走进博物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教学有机融合,借助传统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我们来说这个机会非常难得。天津博物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让文化自信在学生的心里发芽开花,必将更好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七年级的杨同学表示:博物馆的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都仿佛在述说着它背后的故事。千年文脉浩如烟,文化底蕴沉淀坚。本次课程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让我为我的家乡天津引以为傲。未来,我会经常走进博物馆,做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将先辈们留下的灿烂文明传承下去。
“板凳上的博物馆”系列课程于2023年3月启动,充分发挥馆藏文物资源优势,将博物馆的静态展览转化为学校动态教育活动,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传承中华文明的“第二课堂”,让学生们在展厅内近距离学习文物知识,感知历史,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天津博物馆将继续深入开展“板凳上的博物馆”课程,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完善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内容,增强互动体验内容。目前,已累计服务30余所大中小学校,惠及学生1.2万人。课程面向全市大中小学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把博物馆为第一教学场所,将展览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开展思政课、语文课、历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多学科现场教学,打造博物馆资源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多元化、沉浸式学习模式。目前设有文物类、历史类、专题类等不同主题,根据主题邀请专家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