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玉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龙山文化互鉴共生”研讨会在津召开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月26日,由天津博物馆主办,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协办的“中国史前玉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龙山文化玉器互鉴共生”研讨会在津召开。
此次研讨会共邀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各大研究机构的十余位著名专家,围绕天津博物馆馆藏玉器和展览,对史前玉文化进行了深度探究和解析,开展了广泛交流和讨论。
26日上午,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博物馆和社会文物处处长闫凤旭,天津博物馆党委副书记、馆长姚旸出席研讨会开幕式,馆器物研究部主任徐春苓主持。开幕式上,闫凤旭处长介绍了天津文化事业发展,并对天津博物馆在藏品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方面工作进行介绍并给予肯定,同时对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姚旸馆长对天博藏品尤其玉器藏品,以及针对馆藏玉器在保管研究、陈列展览等方面作出的努力进行了介绍,并对与会专家学者对馆藏品研究、展览策划等方面带来的意见建议表示衷心感谢。为感谢专家学者们对天博文物研究事业的支持和帮助,姚馆长向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栾丰实先生,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礼聘教授、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邓聪先生,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委会主任委员、故宫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女士,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委会副会长张尉先生颁发了“天津博物馆文物研究专家委员会顾问”证书。
随后,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天津博物馆全新升级改版的“聚赏珍玉——馆藏中国古代玉器陈列”,实物观摩了馆藏玉器精品,开展了广泛的交流。
26日下午,研讨会分为交流讨论和主旨发言两个环节进行。主旨发言环节邀请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张尉先生作为学术主持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徐琳女士进行总结发言。各位与会专家对天津博物馆馆藏玉器及由此为依托举办的“聚赏珍玉——馆藏中国古代玉器陈列”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考古成果与天津馆藏龙山文化玉器进行比对研究,就龙山文化玉器的交流与碰撞,对中国史前玉器工艺等玉文化进行了探讨交流,促进了考古成效转化利用,推动史前历史文化的研究阐释。
张尉作为学术主持人发言
徐琳作学术总结发言
会上六位专家进行了主旨发言。
徐春苓(天津博物馆器物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天津博物馆藏史前玉器摭谈》
纪要:介绍了天津博物馆藏玉的整体面貌与特点,分享了天津博物馆玉器收藏的主要来源。将天津博物馆馆藏具有典型性的史前玉器以及天津地区考古发现的史前玉器文物与国内相关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相比对,结合文物造型、纹饰、功能、玉料产地等方面,挖掘玉器中的历史文化信息。
邓聪(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礼聘教授、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史前玉器大孔的穿孔技术》
纪要:在史前玉石器饰物上穿孔技术,主要目的是作穿戴及悬挂之用。大孔如直径在数厘米以至十数厘米以上的规模,其制作技术艰巨。玉石饰物上大型穿孔,发展到后期是针对玉物质性的专门技术,代表玉石工艺分化的典型。史前大型穿孔技术,可以概括分为几类,即敲打刮削穿孔及旋转机械穿孔。
栾丰实(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简论“海岱系”玉器》
纪要: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形成区别于红山和良渚的“海岱系”玉器文化。“海岱系”玉器主要由礼仪用玉和装饰玉组成。“海岱系”玉器的产生和成熟,标志着海岱地区史前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对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时期社会的礼制产生过重要影响。
邵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馆员)《形态+图像——蠡测石峁玉器的另一种》
纪要:近年来黄河流域另一处史前都邑性遗址——石峁城址考古工作持续推进,为学界探讨流散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属性和功能用途提供了重要实物参考。石峁人喜好片状玉器并形成固守传统,并不代表石峁人不善刻纹。石峁宫城区发现的80余件石雕便是最好的证明,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蠡测石峁玉器的另一种类型(片状有纹)提供了重要线索。
高江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文化互动视野下陶寺出土三类玉器的社会属性思考》
纪要:龙山文化时期陶寺遗址出土的多璜联璧、绿松石腕饰、玉兽面等是这一时期十分特殊而又不多见的三类玉器。这三类看似没有直接关系的玉器,它们之间无论是复制,还是效仿,甚至是追慕和传继的原因,但最终的结果是文化互动中对此类形象产生了大体的认同,这也许反映的正是从“多元”走向“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
赵亚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保护与利用中心)副研究员):《湖南孙家岗遗址出土玉器与“肖家屋脊文化玉器群”》
纪要:长江中游“肖家屋脊文化玉器群”代表性器物是一批动物与人(神)形象玉器,以极致精巧的造型和高超的缕空、减地起阳、圆雕等工艺为特色。它的出现与本土传统石家河文化崩溃,淮系龙山文化的大规模进入相关,同时很可能吸收了部分良渚琢玉技术。其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兴盛并向外辐射,成为公元前2000年前后两湖地区参与进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构建的一项重要指征。
本次研讨会促进了天津博物馆与兄弟博物馆、考古机构及高校的沟通合作,就中国史前玉器玉料产地、制作工艺、考古成果等各方面文化内涵进行交流讨论和主旨发言,展现了中国史前玉器科学考古与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内容新颖独特,是一次具有专业前沿性的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