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京津冀|天津人为何自称“海河儿女”

2023-11-01

近日,天津博物馆展出的《天津人文的由来》吸引众多京津冀游客观展。记者在观展中了解到,天津被人称为“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而且从天津城市的发展史来看,运河漕运对天津所做的贡献不可小觑,可为何天津人自称“海河儿女”呢?近日,记者就这个问题走访了天津社科院历史所所长任吉东和天津博物馆历史部馆员安秋州。



“这其实并不矛盾,一方面,海河也是运河的一部分,也承担了漕运的功能;另一方面,海河更是天津城市的生存之基、动力之源、文化之本,天津因海河而兴起,因海河而辉煌,海河也就自然成为天津的母亲河。”任吉东说。


海河夜景


河海交汇孕育天津平原记者:为什么说黄河与海河交汇孕育了天津平原?

任吉东:今天的天津地区自古是渤海退海之地,又是古黄河冲积之所,经历了所谓的“沧海桑田”的自然变迁,可以说是海与河共同塑造的产物。远古时期,这里及周边地区是一片茫茫大海。依据考古记载,大约50万年前,随着地壳的运动、海进和海退的不时出现,天津市区及其周围成为海、陆交替地区。直到战国时期,天津城区的陆地就已初步形成,并存在人类活动。因为是退海形成的陆地,自然河流、沼泽众多,它们构成了海河水系形成的基本要素。天津地区也曾是黄河的下游地区。历史上的黄河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据史书记载,从春秋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两千多年中,黄河决口达一千五百多次,其中重要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改道的范围都集中在下游,最北经今海河入海,向南曾夺淮入海。随着早期黄河入海口的不断变化,其对天津地区的河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每南移一次,留下来的入海之道,就成为其他支流所经入海的河道,这些河道是海河水系形成的客观条件。而黄河每年输送的泥沙高达13至16亿吨,天津平原就是靠黄河泥沙的淤积造就的。


任吉东


海河水系涵养天津城市记者:为什么说海河水系包含了大运河?

任吉东:今天提到海河,实际上包括两种含义:狭义上的海河是指从市区三岔河口到海河出海口七十余公里干流;广义的海河则是指海河水系,除了干流外还包括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北运河、南运河五大支流,这五大支流犹如一把巨大的扇子,覆盖了整个华北平原,而海河干流就是扇柄,所以天津地区也被称为“九河下梢”、“诸河尾同”。海河水系的形成并不完全是一个自然过程,人为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就有东汉末年曹操开始修建的平虏渠、泉州渠及新河,隋代开凿的永济渠,形成了今天海河水系的基本格局。因此漕运也自然成为海河水系的一项基本功能,而无论河运还是海运,海河水系包括的南北运河和直通渤海的海河干流,无疑成为保障天津航运枢纽地位的双保险,成为连接江南、东北与北京的重要通道和物流中心,推动了天津的发展。


天津市区的发展离不开海河记者:天津地区最早的聚落出现在哪里?

任吉东:天津地区最早的聚落都出现在海河沿岸。从金代建立在三岔河口一带的直沽寨,到元代的海津镇,都与海河水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天津卫城更是选择了既靠近海河三岔河口又靠近运河的最佳位置。由于海河与海河水系造成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天津具备了宜于集散贸易发展的优越区位和便利条件,所以天津中心市区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海河,而天津城市的经济中心也始终不在城内,而是在城外三岔河口的“环城开衢”。这也就造成了近代各国租界在开辟之时,为取得自身的发展,无不是沿海河的走向而划定。在天津开埠的当年,英、法、美三国即在靠近天津城厢的海河右岸开辟了租界;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德国、日本在海河右岸分别开辟了租界。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期间,已在天津设有租界的各国,纷纷对租界进行扩张;没有租界的俄国、意大利、奥地利三国,则以他们在海河左岸的占领区,划定为本国的租界。比利时当时并没有出兵中国,这时也乘机在俄租界之南划定了比租界。至此,天津海河上游两岸,共有九国租界之设。由于海河上游水深河阔,各国租界都在海河沿岸修筑了条件良好的停船码头,这就为发展成为天津港口的航运中心创造了条件。不仅如此,清末民初许多大型工厂也纷纷在海河两岸建厂投产,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天津便一跃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成就了“近代百年看天津”的辉煌。


根治海河造福天津人民


记者:海河如何摘掉“害河”帽子?

安秋州:海河名称的由来时间并不算长,直到清末,海河的名称才具有普遍性,由于历史上多次泛滥,海河曾被称为“害河”。十九世纪末,天津开始用上了自来水,其水源就是海河,但是由于海河是河海两掺的水质,自来水又苦又涩,并不好喝。1963年8月,海河流域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特大暴雨,洪水再次涌入海河。8月14日,中共天津市委号召全市人民“万众一心,英勇顽强,战胜洪水”。经过50天多天与洪水的殊死搏斗,最终夺得抗洪斗争的胜利。期间,毛泽东主席先后多次视察天津,并于11月17日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自此,一场历时十五年之久,数百万人参与的宏大治水工程拉开了帷幕。从1965年到1980年,海河水系各条支流上游新增五十二条骨干河道,三千四百多米防洪堤坝,并新建扩建了三十多座大中型水库,天津地区开挖了数条独流入海的河道,改变了五大水系集中海河入海的局面,排洪入海量从约五千立方米每秒增加到约两万五千立方米每秒,形成了海河水系如今所具备的分区防洪、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根治海河,使天津市不再被洪水所淹没,海河也不再叫“害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天津居民用水量增长了七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五十倍,天津遭遇水荒。党中央、国务院下决心兴建引滦入津工程,从河北迁西县大黑汀水库引滦河水到天津海河上的三岔河口,1983年9月11日,甘甜的滦河水流入天津千家万户;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天津歌唱家于淑珍一曲《滦水香茶斟满杯》,表达了天津人喝上甜水的感恩之情。


安秋州


海河港口助力天津未来记者:为什么说天津因海河走向世界?

安秋州:港口作为城市与海洋的交汇,对城市和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天津港作为全球十大港口之一,在天津人心中的地位更是不可撼动。1952年10月17日,塘沽新港举行开港典礼,人们在一片淤泥浅滩上,挖海建港、吹填造陆,建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自行改建完成的深水港口。2013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300万标准箱,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5亿吨港口。今天的天津港,是世界巷道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服务和辐射的范围包括京津冀及中西部地区的14个省、市、自治区,总面积近5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52%,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基础支撑,以及“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借助天津港这一优势,滨海新区迅速崛起,天津城市发展的接力棒,由运河沿岸的老城区,向着陆地与海洋连接处过渡。这一切都在说明天津正在以开放的怀抱,迎接海洋带来的机会与财富,而连接天津前世与今生——运河与海港的纽带,正是海河,海河在天津人心目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高。


海河文化助力天津建设


记者:为什么天津人对海河上的桥文化情有独钟?

任吉东:作为天津城市成长的摇篮和载体,海河穿越城区的每一段都记录了天津城市的成长历程。海河不仅是天津市典型的自然资源,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海河见证了天津的形成发展,而海河上的桥梁正是天津发展的标志。2003年起,天津开始实施海河两岸综合开发工程,先后改造、建设了16座桥梁,包括金汤桥、解放桥、北安桥、大光明桥、狮子林桥等,可谓“一桥一景”。一座座桥,不仅成为了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对于生活在天津的人来说,亦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里的每一个天津人的记忆中都有一座桥,每个桥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从而形成了极具天津地域文化特色的“桥文化”。海河沿岸还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存和历史风貌建筑,包括异国建筑、文化古建、特色街道名人故居等。四通八达的海河水系造就了天津传统建筑南北风格融合之特色、中西文化荟萃之优长,使天津成为了洋楼林立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在海河三岔口至光华桥一带集中了57处历史风貌建筑,占全市总量的21%,在天津中心城区的14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几乎全部由海河及其周边区域串联在一起,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海河建筑景观文化带。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