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您一览“书圣”的挥毫之美 《寒切帖》展期将至

2023-06-15

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

展览地点:天津博物馆二楼


正在天津博物馆“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中展出的唐人摹写王羲之的草书《寒切帖》(又称《谢司马帖》《廿七帖》),因文物保护的原因,将于6月18日(16:30)撤展,请您合理安排参观时间,一览“书圣”王羲之的挥毫之美。



唐 摹王羲之寒切帖卷(局部)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此帖幅面不大,纵25.6厘米,横21.5厘米,草书五行,共51字:“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帖后有明代董其昌、娄坚等人跋记。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之美,是历代文人墨客的一件雅事。这件珍品书体从容随意、沉着流动,是探讨王羲之书风相当可靠的资料。


此篇尺牍是王羲之写给对方的回信。大意是告之近况:“收到您的两封书信,得知您对我的问候,甚感欣慰。现在天气严寒逼人,近来都好吗?您长期操心劳累,我一直挂念在心。我进食很少,身体衰弱。还要勉力作书给谢安司马,其他的就不一一说了。羲之答书。”书信虽短,却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意蕴,亦道出了挚友间的深厚感情,令观者得以感受到大书法家的生活气息。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他擅长各种书体,尤其擅写行书、草书。他开创了妍美书风,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他的书法受到历代书家推崇,可惜真迹早已毁佚,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王羲之书法,唯有钩摹的墨本和法帖摹刻拓本二种。因为钩摹的墨本是直接从原迹上勾勒填墨而成,最为接近王羲之书法原貌,因而尤显珍贵,世人将唐摹本羲之帖视同为王羲之真笔。尤其是在真迹无存的情况下,这种摹本可谓价值连城。


目前存世确信无疑的唐摹本羲之帖屈指可数,天津博物馆藏的《寒切帖》是王羲之晚年成熟书作的代表。已故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称,《寒切帖》“双钩淡墨帖,极为明显,觚棱转折,备见锋芒,精好亦不在《远宦》之下,是唐摹善本无疑”。


换展文物



隋 大般涅盘经卷十七 薄潢写经纸 大业四年(608)(周叔弢先生捐赠)


此卷共分18纸,每纸29行,每行17或16、20字,乌丝栏。包首题签“大般涅盘经卷第十七”。包纸上方写“龙同”。卷首题:“大般涅盘经卷第十七”。卷尾题同。尾题后先有题记4行:“大业四年二月十五日,比丘慧休知五众之易迁,晓二字之难遇,谨割衣资,敬造此经一部,愿乘兹胜福,三业清净,四实圆明,戒慧日增,惑累消灭,现在尊卑,恒招福庆,七世久远,永绝尘劳,普被含生,遍沾有识,同发菩提,趣萨婆若”。相隔7.5厘米又有题记2行:“清信佛弟子尹嘉礼受持。开九、开十、开十一年各一遍”。


此卷书写上采用楷书,墨色浓匀,笔画工整圆劲、安静浑厚,楷法谨严、结字平正,书写水平颇佳。隋代是初步确立楷书规范的年代,这一时代的书法上承南北朝,下启初唐,往往能融拙朴、宽博、秀雅、幽邃为一炉,冲和谦穆,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