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剪”报丨一周大事都知道
1、人民日报:“到博物馆去”已成社会新风尚
日前,《人民日报》发布文章,称“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博物馆改革持续推进,影响力大幅提升。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21年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免费开放率91%。“到博物馆去”已经成为社会新风尚。
2、文物+“黑科技”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纪录片《重生技》全集上线
文物“生病”了,怎么办?“拍X光、照CT、沐浴”只是常规操作,大蒜、薄荷、护肤霜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修文物的黑科技超乎人们想象。近日,纪录片《重生技》在CCTV-9热播。镜头下,俏皮又不失严肃的文博工作者,精准又不失幽默的动画,带领观众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物诊室”。
3、“数字敦煌”入选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精品案例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推荐的“数字敦煌”入选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这是在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上文化交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网络安全保障、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五大领域200余项案例中获选的12项案例之一。
4、台媒:台北故宫博物院证实至少250件文物破损成碎片
据台湾《联合报》及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吴密察8日在“立法院”证实,院内瓷器类文物历年有359件修复纪录,其中破损成碎片的文物至少250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正一件件比对、检讨,“两个月内会给大家有所交代”。
5、中国文字博物馆主体馆命名为“宣文馆”
位于甲骨文故乡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华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分两期建设,一期主要包括主体馆,已于2009年11月建成开馆;二期是续建工程,将于本月16日对外开放。根据场馆功能属性和发展定位,主体馆被命名为“宣文馆”,续建东馆为“徽文馆”,续建西馆为“博文馆”。
6、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启动
11月10日,2022年度(第33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正式启动。凡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国境内进行的考古发掘、调查等项目,可将相关资料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至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办公室(中国文物报社),报送材料截止日期为2022年12月31日。
7、赣州河滩“挖宝”吸引网红直播 当地文物局发布通告
近日,江西赣州干旱水位下降,部分河滩裸露,引来数百人“挖宝”。也有不少网红博主被流量吸引,带着金属探测仪到当地直播挖掘。11月2日,赣州市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水下出露文物保护管理的通告》,严禁任何个人以任何形式进行水下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等活动。
8、93家博物馆馆长发联合声明,谴责艺术品频遭破坏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报道,由于近期气候问题抗议者频繁对著名艺术作品进行破坏,包括巴黎卢浮宫、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和英国国家美术馆等93家博物馆馆长10日签署联合声明,对此事进行谴责。声明称,“作为受托照料这些作品的博物馆馆长,我们对它们面临的危险深感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