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 防疫一线的天博人系列报道(四)

2022-01-23

自1月8日天津市突发疫情以来,天津博物馆党委积极响应天津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中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提出疫情防控工作的四点要求,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加入防疫志愿队伍,开展志愿服务。在党委领导下,三馆一院的干部职工在坚守工作岗位,配合全市筛查的同时,纷纷奔赴各区核酸大筛查的一线开展志愿服务,涌现了一批闻令而动、冲锋在前的先进代表和优秀事例,我们将进行系列报道。


“妈妈,我来照顾姥姥姥爷”


闻令而动,向疫而行。市委市政府号召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时,天津博物馆党办人事部谢宁毫不犹豫就报名了。“我是党员、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社区工作中。



第三次全面筛查她负责组织居民排队检测、清点进场人数、引导群众保持间隔,协助老人孩子由绿色通道进入。天气很冷排队的人们难免焦急,面对人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她保持沉着,以亲切的态度,反复耐心地向群众解释,“进度很快,再耐心等一下”“别拥挤、保持间隔距离”“绿色通道在这边,我帮您”,这几句是下沉期间她说的最多的话。话说得多又很少喝水,几个小时下来嗓子哑了,但是她还是迎着群众主动安抚大家。



正在她专心服务时,无意间在排队的人群中看见了刚出院、年迈的母亲和上小学的女儿。为了不给她添麻烦,家人自觉排着队,来之前都没跟她说。“妈妈你放心,我能照顾好姥姥姥爷。”女儿脱口而出的话令她深受感动,同时也为她注入了新的力量。外人并不知道,在疫情突发的当天谢宁的爱人就返回工作岗位,昼夜坚守在一线没有回家。夫妻二人都在抗疫一线,谢宁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术后还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但是舍小家、顾大家,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让她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



三筛后协助社区开展了居民信息采集工作,她负责的楼栋共27层161户大约500人,她采取自上而下,逐层挨户敲门的方式。扫楼过程中,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反复耐心的记录好他们的情况,并嘱咐他们注意安全;对于租房的流动人口确认户籍、补全信息;对敲门家中没人的,在不同时段多次反复上门,直至人员排查摸清情况,从早到晚穿梭在楼宇间、为社区筑起一道疫情防控的牢固防线。



在第四次筛查工作中,她又穿起“大白”工作在采样点信息登记处,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寒冬四九,几小时下来冻得她浑身僵硬、手脚冰冷、面罩里充满雾气、鞋套也走破了。一次次小心的拿起试管扫码,一趟趟带队往返于输送的过程中,一遍遍地重复“请跟我走、保持距离”。手冷就搓一搓,脚冷就跺一跺,刺骨的寒风吹不走她抗击疫情的决心,曾经党旗下的誓言、党员的责任担当,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让她在这场战“疫”中坚定信念、坚守阵地、始终坚持在大筛工作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书写出基层党员的奉献与决心。


为抗疫做点事 心里才踏实


2022年1月15日,是全市第三次核酸大筛的日子,天津博物馆办公室贺培姗所在的金奥国际社区提前一天在国风星苑小区网格群里招募志愿者。看到信息,贺培姗立即报上了名,心想终于能为抗击疫情出把力、做点事了。



小区里一共有22栋楼,每栋楼有4-6个楼门不等,6楼到顶。1月15日早6点前,贺培姗便和本小区的志愿者集合准备好,自行组队,每两人一组守一个楼门,就位后依次由执喇叭的人喊楼。居民们陆续下来了,我们的工作开始了,首先记录好是哪层哪户的居民、家中有几口人、登记好不方便下楼和“红/橙”码居家隔离的人员,并引导大家扫“场所码”来检验绿码后再放行去做核酸。当此门栋一半居民已经下楼后,再进行第二次按门铃叫户,如果门铃无人响应,再上楼敲门通知,以确保不落下一户。如此往复地“扫楼”,保证居民有序地进行检测。事后她开玩笑地说:“工作时爬楼比以往的速度都快,爬上去后气喘吁吁的,连说话都断断续续的了,可见平时太欠缺锻炼啦。”



3个小时后,天气越来越冷,其他志愿者送来了暖贴,真是雪中送炭。因为有时该楼栋基本都测完而只剩下个别一两户的时候,就只留守一个人,其他人去下一栋,所以组队人员随时都有变化。有一次换新楼门时,贺培姗这组只有她自己,来不及去叫人,她二话不说,一个顶两个去开展工作,虽然刚开始有些手忙脚乱,一会登记,一会扫码,但还是很快把这一个楼门都登记清楚了。“最应该感谢的还是居民,大家都非常配合,有条不紊地听从指挥,还不时地感谢我们,大家都很有爱。”

下午一点多,小区内22栋楼2000多人都完成了检测。匆匆吃口饭,又开始下午精细化的二次“扫楼”确认工作。在随后几次大筛中,贺培姗重复着这样的工作,每次都准时到达设点,细致认真地完成所有的项目和任务。然而她始终觉得自己做得太有限了。“医护人员不仅早出晚归,更要上门给老幼及隔离在家的红码居民检测。他们比我们更加辛苦。”


用镜头记录社区抗疫一线


2022年1月8日,天津突发新冠疫情。1月9日一早,天津博物馆历史研究部尹航就主动加入了居住地所在社区建立的志愿者微信群,并按照社区分配的任务逐户敲门通知第一次核酸筛查。

15日全城“三筛”过后,他看到社区志愿者微信群里有人想要当日筛查照片,但没有人回复。摄影是尹航的业余爱好,这回终于派上了用场。于是他向社区主动请缨,提出负责“四筛”的现场拍照工作。1月19日接到“四筛”的通知后,他便开始做准备,在头脑中构思第二天的拍摄工作。1月20日早上5:30,他拿起相机化身“战地记者”,同其他志愿者一起在楼下集合,领取物资,期间由于红色马甲数量不够,他还主动让给了其他志愿者,自己则隐藏在了人群里。6点刚过就有居民陆续开始排队检测核酸,尹航便开始举起相机,正式开始工作。



当日正值大寒节气,日出前天气很冷,由于要操作相机,出于灵活性的考虑,他只戴了一副薄手套御寒。经过几小时的拍摄,手都冻得没有了知觉。返回家中,他顾不上休息,立即打开电脑挑选照片,对必要的照片进行后期处理,最终把成片发给社区。照片拍完还不满意,他再次下楼拍摄了不少视频素材。这样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随着居民筛查完毕,“战地记者”一天的工作也顺利完成了。



“疫情来袭,医护人员、志愿者都很辛苦,能为他们拍下有特殊意义的工作照,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看到自己拍摄的照片能被媒体平台采用、被制作成视频,非常有成就感。”这是尹航的心里话。他坚信用“暖心”度过严冬,天津战“疫”必将胜利。

尹航摄影作品:




用镜头记录社区战“疫”的点点滴滴,他的照片中自有感染人心的力量。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尹航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践行着一名青年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