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系统升级维护工作顺利结束

2019-05-31

为了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的合理适度利用。天津博物馆根据国家文物局的部署,全面协调推进“天津地区文物预防性保护”战略布局,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率先建立起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体系。作为天津区域内“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区域中心”,天津博物馆发挥自身文物保护科技的综合优势,利用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搭建起天津区域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平台,进而深入探索研究文物最佳保存环境,制定文物保护措施,控制文物保存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天津区域内馆际文物预防性保护合作,更好地为天津文物保护工作服务,进一步促进天津地区馆际文物预防性保护学科的研究。

天津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一、二期项目完成后使天津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逐渐完善。达到了由展陈环境到库房保存环境的全面覆盖,搭建起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和环境预控管理体系,采取一系列有效调控手段,最大限度地抑制和减缓环境因素对文物材质的破坏作用,使文物长期处于稳定、清洁的环境中,达到了预防性地从源头上保护珍贵文物的目的。

2019年5月,天津博物馆对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首次进行全面的系统整体更新升级。此次工作的重点内容包括:文物展览陈列和文物库房区域大环境与微环境的环境监测传感器硬件更新,网关、中继系统软件升级及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链路组网优化等。


文物展览陈列和文物库房区域中继系统升级



文物库房环境监测传感器维护


天津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整体升级工作周期历时两周,将现有布置于监测环境中大气温湿度、光照度、紫外线辐射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硫、粉尘和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等365个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节点和53台网关、中继设备进行了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升级更新。使我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链路组网得到优化调整,增强自组网络自行入网搜索能力及链接质量,确保日均数万包数据量实时、准确、无误地上传到天津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平台,提高了馆藏文物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全面采集、整理、比对分析、评估和预警能力。为我馆文物保护研究人员通过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的大数据计算分析,研究天津博物馆局域大环境与微环境质量因素变化规律及相互作用影响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的整体升级更新,提升了我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综合能力,为天津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分级风险评估预控和环境监控管理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文物保护人员可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结果,研究更为合理的环境调控指导措施,采取被动和主动调控相结合调控手段实施有效的环境调控措施,达到联合整治优化文物保存环境的目的,使馆藏文物环境达到“稳定、洁净”的保存状态。

2019年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天津博物馆将相继推出“源·缘——天津博物馆纪念甲骨发现120周年特展”、“宝蕴庄严——周叔弢先生捐献文物与古籍特展”等一系列重要展览,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升级更新后,将为天津博物馆系列展览主动创造良好的文物展示环境,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使文物得以长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