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独特方式讲述天津故事 ——志愿者中的“超人”奶奶刘爱军

2017-11-13
  今年已经64岁的刘爱军是天津博物馆2012年新馆落成之后的第一批志愿者,今年已经是她在天博志愿服务的第六个年头。这六年中,刘爱军从事过安检、引导等服务类工作,也负责过馆内多个常设展、特展的志愿讲解工作,这其中满载着她对于天津博物馆以及志愿服务工作的热爱。
  用特有的方式 讲述天津故事
  刘爱军在天津博物馆起初只是从事服务型工作,并没有进行讲解。她说,当时年岁已大,记忆力大不如年轻人,加之自己毫无专业背景,因此,虽然内心渴望成为一名讲解志愿者,但始终不敢尝试。2014年天博举办拿破仑文物特展招募讲解志愿者,刘爱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自此开始了志愿讲解工作。
  作为一名天津人,刘爱军对自己的家乡一直有着深切的感情。因此,她给自己的讲解定位为讲述天津故事,先后讲解了“中华百年看天津”、“天津人文的由来”等多个常设展和特展。在讲述历史的同时,刘爱军也向观众介绍天津的名人往事,力求全方位地呈现天津历史文化。“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所以我十分重视讲解的故事性,对每个展览进行特点归纳,在讲解时围绕这个特点展开,这样一来,即使观众在参观之后没记住全部内容,也能记住一个特点。”她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吸引了许多观众。

  除了讲述天津故事,刘爱军还制作了许多有关天津的剪报册,以供日常学习。到天博志愿服务之后,她又开始搜集和博物馆相关的新闻。2012年天博举行十大珍宝评选活动时,刘爱军就曾专门制作了一本剪报册。今年,她又结合全运会和天博“中华古代体育文物展”,制作了第二本专属剪报册。刘爱军认为,制作剪报册“一方面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另一方面,报纸这个东西本身是具有时效性的,转天就是废纸一张。但是,如果通过这样方式的剪辑、整理、粘贴就可以有限变无限,变成一个‘藏品’。”


以积极态度 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刘爱军说,“讲解这事没别的,在馆里认真看文物,回家后泡图书馆,在网上查资料,遇到不懂的就找老师请教。”今年8月份开展的“动.境——中华古代体育文物展”对她来说是压力巨大的一次挑战,白天要照顾不满一岁的小孙女,晚上要熬夜准备讲解词、制作剪报册,经常身心俱疲。身边家人对此十分不解,刘爱军便主动邀请自己的先生来天博看展览、听讲解。“他身临其境看到观众对我们的期待和支持,慢慢的也理解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得到爱人的理解,刘爱军有了坚实的后盾,每周来馆志愿服务都由家人帮忙照看孙女,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坚持这份“工作”。“还有五年,想想我那时候快70了,只要我还活着、身体还行,我就一定坚持做……做自己想干的事很快乐,我就是想活出一个自我来。听说金融博物馆有一个90多岁的老爷子还在做志愿者,他就是我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