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丝路上的民族”——契丹文物精华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展

2015-11-10

    由天津文化广播影视局主办,天津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承办的《“草原丝路”上的民族——契丹文物精华展》11月10日在天津博物馆开展,展期至2016年1月4日。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中一支独具特色的族群,唐代末年建立起了辉煌一时的辽帝国,元朝之后逐渐销声匿迹。这个如猎鹰般来去成谜的民族,在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地带——内蒙古地区,与汉族及其他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创造了灿烂的封建文明。在文化上,辽文化是举世瞩目的两重政治体制所蕴育出的民族文化,既有贯古通今、遍及全国的共性,又有时代、地域和民族的特点,凸显出契丹社会多元汇聚的文化内涵与南北文化再造与升华的特色。而正是这种“华夷同风”的文化风采,印证出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多元一体。契丹建立的辽朝,使草原丝绸之路更加贯通,各国使节和诸多商旅纷至沓来,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进行了多方面的东西文化交流。
    此次天津博物馆与内蒙古博物院携手,精选一百四十余件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契丹的文物,其中116件(套)来自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内蒙古自治区其他文博单位,28件来自天津博物馆藏传世品,通过契丹之兴、都市印象、文化娱乐、生命遐思等单元,从政治军事、经济生活、文化信仰等诸多方面向公众展示契丹民族在公元10世纪前后由兴起到逐渐发展壮大,直至成为纵横欧亚草原,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过程,领略其创造的辉煌的、独具特色的契丹文明。展出文物包括金银、陶瓷、玻璃、琥珀、玉器、漆木器等多种类型,其中大多来自陈国公主、耶律羽之、吐尔基山三大辽墓的精美出土物,集中代表了契丹族的审美情趣、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墓葬制度等方方面面。
    希望藉由这些精彩的辽代文物,能让天津的观众发现契丹,认识契丹,进而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演变的进程多一些思考和探析。同时,在继今年天津博物馆成功举办“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大展”和“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大展”之后,观众可以一窥草原丝绸之路的风貌,领略北方草原民族与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