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双节奉上文化大餐 感受原汁原味非洲风情
2013-09-18
9月18日,《致命的美——中部非洲古代兵器艺术展》在天津博物馆隆重开展。这是天津博物馆新馆开放以来引进的首个国际大展,300余件源自加蓬、刚果、苏丹、中非、安哥拉、赞比亚、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喀麦隆、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国的传统兵器将带领观众“走进”中部非洲,充分领略异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开展当天,“天博讲堂”也推出特别活动,举办“《非洲中部传统兵器展》国际研讨会主题报告”,并首次邀请普通市民参加业界专业会议,让市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非洲及非洲兵器文化。
传统中非兵器的制造和使用已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直至欧洲火器大量输入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些传统兵器除了主要用于战争或狩猎外,还有着重要的政治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有些象征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和权力;有些甚至丧失了其原有功能而成为仪式用具或交易货币。中非兵器是原始部族文化和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产物,同时也是部族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直至今日,中非传统兵器仍在某些地区或场合保持着其特有的文化功能。
铁制兵器是中非人民高超冶炼工艺的代表,兵器的造型和纹饰不仅体现了中非人民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更是使用者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飞刀。飞刀是步兵用于攻击骑马及持大型盾牌的敌军的主要武器,是非洲对世界武器的重要贡献,根据地理位置细分,有南、北两大“门派”,以适应两地的不同气候:北部的飞刀较长,外形似“F”,常分布于草原至沙漠地带;而南部的飞刀一般较短,有各种形状,主要分布于稀树大草原及热带雨林地区。除此之外,此次非洲兵器展还将呈现给观众其他许多各具特色的兵器,通过一系列的照片、图片、实物、景观等展示一个神秘的中部非洲,带领观众们发现传统中非兵器中蕴含的文化与历史。
为了将非洲兵器文化更好地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在展览中品味原汁原味的非洲文化,天津博物馆还配合展览设计了“丛林逃脱——勇闯迷宫”、“丛林狩猎”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游戏,让观众在天博可以经历一次难忘的“非洲之旅”。展览同期,“天博讲堂”9月还将开展“非洲展特别月”,邀请《人民日报》驻非洲首席记者赵章云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副主任、研究员马先军做客“天博讲堂”,畅谈见闻,揭开“黑色大陆”的神秘面纱,带领观众全方位领略非洲异域文化的魅力,为观众还原一个真实的非洲。
传统中非兵器的制造和使用已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直至欧洲火器大量输入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些传统兵器除了主要用于战争或狩猎外,还有着重要的政治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有些象征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和权力;有些甚至丧失了其原有功能而成为仪式用具或交易货币。中非兵器是原始部族文化和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产物,同时也是部族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直至今日,中非传统兵器仍在某些地区或场合保持着其特有的文化功能。
铁制兵器是中非人民高超冶炼工艺的代表,兵器的造型和纹饰不仅体现了中非人民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更是使用者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飞刀。飞刀是步兵用于攻击骑马及持大型盾牌的敌军的主要武器,是非洲对世界武器的重要贡献,根据地理位置细分,有南、北两大“门派”,以适应两地的不同气候:北部的飞刀较长,外形似“F”,常分布于草原至沙漠地带;而南部的飞刀一般较短,有各种形状,主要分布于稀树大草原及热带雨林地区。除此之外,此次非洲兵器展还将呈现给观众其他许多各具特色的兵器,通过一系列的照片、图片、实物、景观等展示一个神秘的中部非洲,带领观众们发现传统中非兵器中蕴含的文化与历史。
为了将非洲兵器文化更好地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在展览中品味原汁原味的非洲文化,天津博物馆还配合展览设计了“丛林逃脱——勇闯迷宫”、“丛林狩猎”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游戏,让观众在天博可以经历一次难忘的“非洲之旅”。展览同期,“天博讲堂”9月还将开展“非洲展特别月”,邀请《人民日报》驻非洲首席记者赵章云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副主任、研究员马先军做客“天博讲堂”,畅谈见闻,揭开“黑色大陆”的神秘面纱,带领观众全方位领略非洲异域文化的魅力,为观众还原一个真实的非洲。
(通讯员:刘芳菲)
附:“天博讲堂”9月“非洲展特别月”讲座安排
9月14日 讲座题目:《一个中国记者眼中的黑非洲》(已结束)
主讲人:赵章云(《人民日报》驻非洲首席记者)
主讲人简介:赵章云,1968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先后任突尼斯驻北非和马格里布地区首席记者、驻印度首席记者、驻西非和中非地区首席记者。在国外任职16年之久,足迹遍及70余国家,其中非洲国家26个。并前后在北非的突尼斯和西非的塞内加尔和科特迪瓦常驻8年,著有《在西撒哈拉踏寻三毛足迹》和《亲历黑非洲》等有关非洲的著作。
9月21日 讲座题目:《触摸非洲文化的脉搏——非洲木雕艺术简介》
主讲人:马先军(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副主任、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马先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副主任,研究馆员。研究领域涉及国礼、中共党史、博物馆社会功能等。参与著述《亚太快车》、《国礼的故事》、《天安门广场断代史》等书;撰写《非洲木雕初探》、《浅谈外展中的银器保护》等相关文章70余篇。先后主持和参与《开国领袖外交礼品展》、《非洲雕刻礼品展》等大型展览30多个。曾参加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的筹备及组织协调工作;主持完成《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管理体制调研》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等。
9月14日 讲座题目:《一个中国记者眼中的黑非洲》(已结束)
主讲人:赵章云(《人民日报》驻非洲首席记者)
主讲人简介:赵章云,1968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先后任突尼斯驻北非和马格里布地区首席记者、驻印度首席记者、驻西非和中非地区首席记者。在国外任职16年之久,足迹遍及70余国家,其中非洲国家26个。并前后在北非的突尼斯和西非的塞内加尔和科特迪瓦常驻8年,著有《在西撒哈拉踏寻三毛足迹》和《亲历黑非洲》等有关非洲的著作。
9月21日 讲座题目:《触摸非洲文化的脉搏——非洲木雕艺术简介》
主讲人:马先军(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副主任、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马先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副主任,研究馆员。研究领域涉及国礼、中共党史、博物馆社会功能等。参与著述《亚太快车》、《国礼的故事》、《天安门广场断代史》等书;撰写《非洲木雕初探》、《浅谈外展中的银器保护》等相关文章70余篇。先后主持和参与《开国领袖外交礼品展》、《非洲雕刻礼品展》等大型展览30多个。曾参加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的筹备及组织协调工作;主持完成《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管理体制调研》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