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史课“搬”进博物馆
2013-04-15
日前,天津博物馆与梅江中学“携手共育”活动举行,来自梅江中学的师生走进天博,经历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历史之旅,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引进中小学课堂,探索了博物馆教育新模式,也丰富了学生课堂文化。
在一件件展品前,学生们认真聆听讲解,记录,并不时向讲解员咨询相关问题,从天津漕运的兴衰、太保鼎的来历一直到如何鉴别青花瓷器……日前,天津博物馆与梅江中学“携手共育”活动在天津博物馆举行,来自梅江中学的师生把历史课“搬”进了博物馆,与博物馆的讲解员共同经历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历史之旅。
学生:在博物馆上历史课,感觉更生动立体
在位于博物馆二楼的精品文物陈列展厅里,一堂关于古代青铜器知识的历史课正在进行。在天博的镇馆之宝“太保鼎”陈列台前,十几位学生正在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从形状、做工,一直到文物的历史背景,讲解员详尽的讲解似乎还未能让学生们“解渴”,“这个鼎为什么会以‘太保’命名?”“铜和青铜有什么区别?”各种问题纷纷“抛”向了讲解员。在讲解员耐心回答问题的时候,一旁的历史老师也适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偶尔还会与讲解员一起探讨更加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们更加立体地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情况。一个“提出问题——体验感悟——探究合作——分享成果”的新型教学模式轮廓也随之渐渐清晰起来。
“历史课上很多问题书本上不会细说,来到这里听了博物馆阿姨们生动的讲解,以后再遇到这类问题,脑子里就不再有疑问了。”梅江中学高一学生杨凤鑫说。讲解员对馆藏文物的介绍具体而又生动,梅江中学高一学生孟霖对此深有体会:“我平时在课本上只能看到青花瓷的照片,展现不出它特有的光泽,但在博物馆里我就能真实、立体地感受到了它的颜色、形态,而且讲解员的解答还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青花瓷鉴别方面的知识。”
老师:学习方式的改变,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
受益的并不仅仅是学生,梅江中学历史教师王庆告诉记者:“现有书本上的知识有些过于陈旧,这次到博物馆看到实物,再加上讲解员细致生动的解说,给了我们一些关于历史教学方法的启示。学生们对实物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希望这种活动能够继续举办下去。”在同一所中学教初二学生历史的教师高峰认为,“把历史课‘挪’到博物馆,学习效果比在教室里强多了,学习历史不光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梅江中学校长邢爱武说:“把课堂‘搬’到博物馆,不仅仅是教学地点的改变,我们也在探索一种更加开放、积极的课程编排,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通过在博物馆的参观和学习,学生们可以感受历史,丰富人生,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与天津博物馆开展的‘携手共育’活动并不是‘应景之作’,而是希望继续深入下去。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今后,我们还会尝试把更多课程拿到文化中心来,因为这里确实大有教育资源可供挖掘。”
天博:博物馆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探索了博物馆教育新模式
天津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李玫告诉记者,天津博物馆历来重视社会教育工作,尤其是青少年教育,“近些年,我们与中小学联合开展各项活动,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引进中小学课堂,并成功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了我市多所学校的日常教学,与美术课、历史课以及社会实践课、校本课、选修课等课程相结合,在学校形成了长期、固定的博物馆教育模式。我们在和河西区教委及多所学校的实践活动中得出宝贵经验,今后将逐步加强和拓展与学校的合作,更加有针对性地不断完善、探索博物馆教育新模式,丰富学生课堂文化。”
在一件件展品前,学生们认真聆听讲解,记录,并不时向讲解员咨询相关问题,从天津漕运的兴衰、太保鼎的来历一直到如何鉴别青花瓷器……日前,天津博物馆与梅江中学“携手共育”活动在天津博物馆举行,来自梅江中学的师生把历史课“搬”进了博物馆,与博物馆的讲解员共同经历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历史之旅。
学生:在博物馆上历史课,感觉更生动立体
在位于博物馆二楼的精品文物陈列展厅里,一堂关于古代青铜器知识的历史课正在进行。在天博的镇馆之宝“太保鼎”陈列台前,十几位学生正在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从形状、做工,一直到文物的历史背景,讲解员详尽的讲解似乎还未能让学生们“解渴”,“这个鼎为什么会以‘太保’命名?”“铜和青铜有什么区别?”各种问题纷纷“抛”向了讲解员。在讲解员耐心回答问题的时候,一旁的历史老师也适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偶尔还会与讲解员一起探讨更加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们更加立体地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情况。一个“提出问题——体验感悟——探究合作——分享成果”的新型教学模式轮廓也随之渐渐清晰起来。
“历史课上很多问题书本上不会细说,来到这里听了博物馆阿姨们生动的讲解,以后再遇到这类问题,脑子里就不再有疑问了。”梅江中学高一学生杨凤鑫说。讲解员对馆藏文物的介绍具体而又生动,梅江中学高一学生孟霖对此深有体会:“我平时在课本上只能看到青花瓷的照片,展现不出它特有的光泽,但在博物馆里我就能真实、立体地感受到了它的颜色、形态,而且讲解员的解答还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青花瓷鉴别方面的知识。”
老师:学习方式的改变,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
受益的并不仅仅是学生,梅江中学历史教师王庆告诉记者:“现有书本上的知识有些过于陈旧,这次到博物馆看到实物,再加上讲解员细致生动的解说,给了我们一些关于历史教学方法的启示。学生们对实物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希望这种活动能够继续举办下去。”在同一所中学教初二学生历史的教师高峰认为,“把历史课‘挪’到博物馆,学习效果比在教室里强多了,学习历史不光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梅江中学校长邢爱武说:“把课堂‘搬’到博物馆,不仅仅是教学地点的改变,我们也在探索一种更加开放、积极的课程编排,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通过在博物馆的参观和学习,学生们可以感受历史,丰富人生,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与天津博物馆开展的‘携手共育’活动并不是‘应景之作’,而是希望继续深入下去。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今后,我们还会尝试把更多课程拿到文化中心来,因为这里确实大有教育资源可供挖掘。”
天博:博物馆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探索了博物馆教育新模式
天津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李玫告诉记者,天津博物馆历来重视社会教育工作,尤其是青少年教育,“近些年,我们与中小学联合开展各项活动,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引进中小学课堂,并成功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了我市多所学校的日常教学,与美术课、历史课以及社会实践课、校本课、选修课等课程相结合,在学校形成了长期、固定的博物馆教育模式。我们在和河西区教委及多所学校的实践活动中得出宝贵经验,今后将逐步加强和拓展与学校的合作,更加有针对性地不断完善、探索博物馆教育新模式,丰富学生课堂文化。”
摘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