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最喜爱的十大珍宝”出炉
2012-12-08
日前,由天津博物馆、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天津日报联合主办的“走进天博——评选市民最喜爱的十大珍宝活动”落下帷幕。此次活动,是从天津博物馆位于二层的《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展出的63件稀世珍品中,选出市民最喜爱的十件珍宝。本次活动共收到市民投票和网络投票超过3万张,经过认真梳理核对,“市民最喜爱的十大珍宝”终于出炉,它们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猪龙、西周太保鼎、唐摹王羲之寒切帖卷、宋范宽《雪景寒林图》轴、宋汝窑天青釉盘、南宋玉壶冰琴、清无款《万笏朝天图》卷、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清翡翠蝈蝈白菜、清“乾隆赏玩”款折方开光人物葫芦瓶。
近日,“走进天博——评选市民最喜爱的十大珍宝活动”幸运观众抽奖仪式在天津博物馆举行,15位市民代表抽取了9位参与现场投票的幸运观众,并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产生了1名网络投票的幸运观众。
市民踊跃参与,74岁老人精心制作20多米长卷
投票期间,记者先后多次到天博采访中发现,位于一楼问讯处和二层精品厅门前的投票箱前常常是人头攒动。天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选宝活动开始后,观众都抱以很高的热情,每天都有上百人询问如何投票。”退休教师陈淑兰可以说是天博的忠实“粉丝”,她说:“举办评选十大珍宝的活动,一下子拉近了天津博物馆和我们这些普通市民的距离,我们不仅在天博看到了这些珍品,了解到天博拥有雄厚的馆藏实力;而且通过看《天津日报》上对这63件珍品的详细介绍,我们了解到很多文博知识,真切感受到了咱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年已经74岁高龄的王洪生老人通过本报报道得知此次评选活动后,精心收藏了每一期简报,将63期报道全部留存并做成长达20多米的长卷。王洪生老人告诉记者:“在公园里,我的那些‘晨友’们把20多米的长卷展开拍照留念,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也已年过花甲,年纪最大的今年已经91岁了。我们都特别关注这项活动,大家常常在一起讨论哪件宝贝更好。以前去天津博物馆是外行看热闹,读了报纸上专家们的一期期点评,我们也开始变得‘业内’了。”
刘爱军是天津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招募的志愿者,她也将报纸上关于63件珍宝的介绍制作成两幅精美长卷,她告诉记者:“新天博展出的这63件稀世珍品,是从近20万件馆藏文物中遴选出来的,上至西周时期、下至清代,有青铜器、玉器、瓷器、玺印、绘画、书法等等。这些难得一见的珍品,让我们看得过瘾;报纸上的解读,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欣赏。作为一名志愿者,我在给观众的介绍中发现,这次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文物,喜欢上了传统文化。”
天津人审美趣味高,十大珍宝实至名归
天博的专家告诉记者,此次由市民评选出的“十大珍宝”不仅体现了普通市民的审美趣味,同时也反映了天津观众确实“识货”:“比如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猪龙,是出土及传世品中同类型器物中较大且最为精美的一件;翡翠蝈蝈白菜,是晚清俏色玉器的杰出代表;《雪景寒林图》是北宋名家范宽的山水巨作,更是画家的传世代表作;西周太保鼎是唯一一件收藏在国内博物馆的‘梁山七器’,可说是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南宋玉壶冰琴体薄且轻,保存完好,是传世南宋琴中的精品;《万笏朝天图》卷则是我国绘画史上重要的历史风俗画作……”
从百姓视角出发,让博物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天津博物馆副馆长李凯说,天津博物馆新馆开放以来,为了让更多市民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我们与天津日报携手举办了此次活动,旨在从百姓视角出发,重新“认识”博物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及对文物的兴趣,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更好地传达给公众,普及文博知识,传播优秀文化,全民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这也是博物馆提升文化影响力的举措。如今,博物馆的休闲功能越来越被大众所重视,我们也想通过这种博物馆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尝试,让博物馆走进人民生活,让博物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幸运观众名单
张维 1532×××9873
穆虓 1392×××6952
王子凡 1382×××8769
王爱玲 1386×××1396
邵晶晶 1582×××4052
王永康 1392×××3979
袁玮 1370×××5026
吴莎 1892×××7286
杨雅兰 1392×××3696
梁雨菲 1862×××0266
请十名幸运观众于12月11日至13日9:00—16:00到天津文化中心天津博物馆一楼咨询处领取精美奖品一份。
近日,“走进天博——评选市民最喜爱的十大珍宝活动”幸运观众抽奖仪式在天津博物馆举行,15位市民代表抽取了9位参与现场投票的幸运观众,并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产生了1名网络投票的幸运观众。
市民踊跃参与,74岁老人精心制作20多米长卷
投票期间,记者先后多次到天博采访中发现,位于一楼问讯处和二层精品厅门前的投票箱前常常是人头攒动。天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选宝活动开始后,观众都抱以很高的热情,每天都有上百人询问如何投票。”退休教师陈淑兰可以说是天博的忠实“粉丝”,她说:“举办评选十大珍宝的活动,一下子拉近了天津博物馆和我们这些普通市民的距离,我们不仅在天博看到了这些珍品,了解到天博拥有雄厚的馆藏实力;而且通过看《天津日报》上对这63件珍品的详细介绍,我们了解到很多文博知识,真切感受到了咱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年已经74岁高龄的王洪生老人通过本报报道得知此次评选活动后,精心收藏了每一期简报,将63期报道全部留存并做成长达20多米的长卷。王洪生老人告诉记者:“在公园里,我的那些‘晨友’们把20多米的长卷展开拍照留念,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也已年过花甲,年纪最大的今年已经91岁了。我们都特别关注这项活动,大家常常在一起讨论哪件宝贝更好。以前去天津博物馆是外行看热闹,读了报纸上专家们的一期期点评,我们也开始变得‘业内’了。”
刘爱军是天津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招募的志愿者,她也将报纸上关于63件珍宝的介绍制作成两幅精美长卷,她告诉记者:“新天博展出的这63件稀世珍品,是从近20万件馆藏文物中遴选出来的,上至西周时期、下至清代,有青铜器、玉器、瓷器、玺印、绘画、书法等等。这些难得一见的珍品,让我们看得过瘾;报纸上的解读,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欣赏。作为一名志愿者,我在给观众的介绍中发现,这次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文物,喜欢上了传统文化。”
天津人审美趣味高,十大珍宝实至名归
天博的专家告诉记者,此次由市民评选出的“十大珍宝”不仅体现了普通市民的审美趣味,同时也反映了天津观众确实“识货”:“比如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猪龙,是出土及传世品中同类型器物中较大且最为精美的一件;翡翠蝈蝈白菜,是晚清俏色玉器的杰出代表;《雪景寒林图》是北宋名家范宽的山水巨作,更是画家的传世代表作;西周太保鼎是唯一一件收藏在国内博物馆的‘梁山七器’,可说是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南宋玉壶冰琴体薄且轻,保存完好,是传世南宋琴中的精品;《万笏朝天图》卷则是我国绘画史上重要的历史风俗画作……”
从百姓视角出发,让博物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天津博物馆副馆长李凯说,天津博物馆新馆开放以来,为了让更多市民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我们与天津日报携手举办了此次活动,旨在从百姓视角出发,重新“认识”博物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及对文物的兴趣,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更好地传达给公众,普及文博知识,传播优秀文化,全民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这也是博物馆提升文化影响力的举措。如今,博物馆的休闲功能越来越被大众所重视,我们也想通过这种博物馆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尝试,让博物馆走进人民生活,让博物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幸运观众名单
张维 1532×××9873
穆虓 1392×××6952
王子凡 1382×××8769
王爱玲 1386×××1396
邵晶晶 1582×××4052
王永康 1392×××3979
袁玮 1370×××5026
吴莎 1892×××7286
杨雅兰 1392×××3696
梁雨菲 1862×××0266
请十名幸运观众于12月11日至13日9:00—16:00到天津文化中心天津博物馆一楼咨询处领取精美奖品一份。
摘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