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2024年度报告

2025-01-28

天津博物馆2024年度报告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局党组的指挥带领下,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以文”,聚焦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推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国有综合性博物馆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

一、文旅融合出硕果

一是展览引流,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五一”策划推出近年来首次引进的境外展“瞬间与永恒—波兰琥珀文化艺术展”,吸引观众前来打卡。天博三件馆藏文物在《国家宝藏》第四季中精彩亮相启幕,引发又一波社会关注热潮,特推出“耀世奇珍·国家宝藏特别季”,其中的“常宝堃日记本”为首次亮相,满足观众一睹“国宝”真容的强烈愿望。“十一”前,来自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共建“一带一路”首倡地哈萨克斯坦的185件/套精品文物亮相天博,再掀观展热潮。天津美术馆“布达拉宫——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7月开展以来持续火爆,荣登中博热搜榜十大热搜展览推介榜(Vol.63)第二位。展览作为博物馆的核心与灵魂,是吸引观众持续来馆的首要因素。截止目前,三馆上新不同主题的展览59个(天博21个,天美35个,故居3个),从不同视角阐释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各年龄段的观众前来参观。三馆共接待观众336万人次(天博261万人次,天美63万人次,故居12万人次),其中超半数为外地观众,为全市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活动吸睛,创新文化供给,策划特色活动。在博物馆延时闭馆期间策划“City Bike”活动,打破博物馆围墙,拓展社教活动边界;与乐高品牌合作推出乐高玩家原创设计作品系列活动,将乐高元素与津门地标建筑融合展示;在成功打造“叔同之夜”沉浸式体验项目的基础上,创新推出沉浸式解谜游戏“天博文韵·玉境”“天博文韵·词釉”,打造天津首个“诗词×文物”主题博物馆沉浸式解谜游览项目,带动文旅作为。故居做大做强叔同之夜,以新颖的方式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真正实现“为了一个人奔赴一座城”。

三是多方助力,与各界外部资源紧密融合。立足天津城市特色,与海河乳业等本地老字号合作开发新品,形成新的消费业态,传播津派文化魅力;与天津歌舞剧院芭蕾舞团深度合作,结合“琥珀展”“哈萨克斯坦精品文物展”策划主题芭蕾舞展演,赋予古老故事以鲜活的时代气息,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赏体验;以文塑旅,天津运河文化图片展搭载海河游船进行展出,让流动的海河成为天津运河文化新的宣传基地;天博咖啡厅根据特展或节假日,推出不同主题沉浸式体验及特色餐饮,龙头造型蛋糕、鲜花造型蛋糕、特展气泡水、特色茶饮和主题纸杯等二十余款产品,吸引观众前来打卡。

二、文物活化稳推进

一是扎实推进藏品基础工作。地方文献普查方面,已完成1200余册天津地方文献普查整理工作,为2025年出版的《天津文献集成二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馆藏古籍文献保护项目全面推进,在完成首批100/1051册珍贵古籍定级的基础上,乘势而上继续开展第二批100/1479册古籍定级工作。此外,积极争取国家文保专项基金开展抢救性修复,力争尽快对破损古籍进行本体修复,让馆藏古籍善本活起来、传下去,在保护利用中重现光彩。持续推进明代廖纪墓116件文物的定级工作,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制定廖纪墓文物保护修复方案。

二是深挖馆藏,以展览服务国家重大政策、倡议、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十周年之际,推动三地文化互动,先后引进推出“周口店遗址文化展”“文化名人与中华文明展”“千年瓷韵 淬火融光——京津冀古代名窑瓷器展”“相约·起航—天津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展在北大红楼和馆内接连展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的区域间联动发展,在市文旅局指导下,主办“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共话博物馆未来——第四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大会暨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近70家博物馆120位博物馆管理者及业务人员参会,以主旨报告和分论坛研讨的形式深入探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之路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举办“新疆文物精品展”“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和“广州出土汉代珠饰展”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展览和文物中变得形象、立体,更具感染力。

三是创新文创开发,加大场馆科技赋能。对馆藏文物资源进行转化创新开发文创新品,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碳水天团”毛绒玩具系列产品携手“博物问津”栏目组联合推出系列独具匠心的文创商品,将天津的传统民俗文化融入产品,并结合AR技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数字文物全息明信片”“天津碳水天团系列玩偶”“玉壶春瓶金属流沙冰箱贴”等产品受到年轻人热捧。在天博承办的2024年度全国文化创意产品宣传展示活动中,《美好生活·香遇天博》等两件产品荣获“文化创意案例”和“设计美学案例”;与优质团队合作,一方面逐步实现高密语音导览全覆盖,另一方面将传统导览模式全面向AR智慧导览转变。

三、社教活动润人心

一是发挥革命教育主阵地的功能,充分利用馆藏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策划“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巡回展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同时,推选12位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结构多元化的思政课兼职教师,为全市大中小学制定不同主题内容的“大思政课”,切实将馆藏资源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

二是巩固提升本馆社教品牌,打造博物馆资源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沉浸式学习模式,全年开展馆校合作92场次,其中“板凳上的博物馆”课程20场、大思政课22场、讲解员培训及志愿讲解服务13场、天博课堂33场、流动展览进校园4场,与近20所学校签订馆校合作协议。其中,“板凳上的博物馆”系列活动首次推出“双师课堂”授课方式,创新博物馆课程模式,已累计服务60余所大中小学校,惠及学生1.5万人。精心策划“青年周末学堂”,让更多青年人立足博物馆这一新的社交场景,观展、体验、学习,更加立体地了解文物。创新多元化讲解模式,推出“博物馆里的明代记忆”和“动物寻古”专题讲解活动,提高公共服务质效,提升观众的体验感、获得感。

三是围绕春节、“五一”、端午、“十一”等节假日策划公教活动近500场次。如结合展览,联合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等策划多场布袋木偶戏活动,让观众在古老的技艺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天津美术馆举办包括“行走的美术馆”“宋风雅韵”美学主题冬令营、赴云南腾冲文旅研学等活动,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音韵流芳 共庆华诞——国庆主题音乐会”邀请天津星韵童声合唱团走进大师家中,深入了解大师的非凡人生。

四、国际舞台展风姿

近年来,天津博物馆持续加大对外业务交流,与国外文博机构广泛交流合作,主办“中欧美博物馆合作倡议”第四次对话,邀请来自9个国家的近50名文化机构的嘉宾建言献策;立足国际视野,促进友好合作,分赴法国参加国际研讨会,在白俄罗斯莫吉廖夫州推出“东方押韵”专题展览,执行文化和旅游部“部省合作”机制框架下的海外文化中心对口合作任务,“遇见天津 感受中国”——“东方雅韵”中国文化艺术展第二站走进西班牙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宣传推介天津博物馆馆藏资源并与当地文化机构合作举办工作坊和策展人讲展览等活动,积极扩大天博国际“朋友圈”,树立天博开放、包容的对外形象。

五、媒体矩阵齐发力

天博媒体中心充分利用新媒体主阵地,形成传播合力。发文1518篇,粉丝数达88万,一年增长33万人次。官方微博持续提升博物馆传播力影响力,策划推出主题宣传活动百余项,发文4300条,收获近近一亿阅读量,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为顺应时代发展和观众需求,入驻小红书平台,进一步扩大博物馆宣传矩阵,听取观众意见。与此同时,与央视新闻、新华网等央视媒体加强合作,在重要节点推出专题报道,在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1000余次,其中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等央级媒体近200次,在天津日报、津云、天津电视台《天津新闻》等本市主流媒体及节目播出、刊发报道近400条。

经过全体同仁共同努力,三馆喜报频传、收获颇丰。天博“河上花—中国花鸟画之道”获评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岁华纪丽”——天津博物馆馆藏二十四节气文物精华展荣获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天津美术馆“美的旅程”文旅研学项目入选2023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同时该项目还与天博“板凳上的博物馆”课程同时荣获2024年度天津市博物馆优秀社教十佳案例。在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中,我馆讲解员和志愿者分别获得专业组二等奖和志愿组三等奖。在第三界各省区市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中,天津博物馆讲解员张凌菲作为天津市的代表选手,荣获个人三等奖,天津博物馆荣获优秀组织奖。“天博历史课”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天津博物馆图像信息部董一在国家通用手语盲文推广成果展示活动中荣获“最美手语人”称号。天津美术馆“美的旅程”文旅研学项目入选2023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同时该项目还荣获2024年度天津市博物馆优秀社教十佳案例。天美“一把刻刀 万丈光芒——新兴木刻先驱刘岘捐赠作品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天美青年策展人李颖的申报项目“历史的维度——天津美术馆建馆 94 周年历史文献展”初评入选“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