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2023年度报告
天津博物馆2023年度报告
2023年,天津博物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旅局的带领下,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扎实做好文物藏品保护、研究阐释、陈列展览、公共服务、社会教育、国际交流等各项工作,深化实施“博物馆+”战略,发挥博物馆龙头带动作用,持续扩大社会参与,开放共享,为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2023年全年,共举办各类展览(原创展览、引进展览、输出展览)41个,接待观众221万人次,荣登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百强榜单,且名列第11名,比上一年度提升了23个位次,创历史新高。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在市委主题教育第十五巡回指导组的指导帮助和局党组的安排部署下,馆党委牢牢把握主题教育总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成效。策划主办“中国百年博物馆发展论坛”,开展“我研究、我策展”(第二期)活动,鼓励全馆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展览策划。举办“考古中国”“博物馆策展与文创”两大系列讲座。
二、树立服务意识 落实社会责任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筑牢安全生产“压舱石”。在节假日和暑期,每日到馆观众均超过1万人次,多个单日超过2万人次。面对大量入馆观众,将场馆安全、观众安全、文物安全摆在重中之重。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加装了观众扶梯档板,增加自助储物柜,对使用率较高的一楼卫生间进行提升改造。为入馆等候观众提供遮阳伞,增加做卫生频次,推出延时闭馆措施等。为一线员工制作胸卡,用心服务观众、用情温暖观众,得到观众肯定。
发挥“青少年教育第二课堂”示范作用,拉进学生与国宝之间的距离,全年共开展113场课程,累计服务35余所学校,惠及大中小学生1.2万人。主题展走进14个街道、35个社区及部队军营,开展主题讲座,听众1800余人。关爱未成年群体,在未成年管教所开展流动展览、讲座、特色活动共6场。
天津博物馆志愿者团队2023年度服务时长总计近2万小时。优化了导览小程序,实现志愿者讲解信息可视化、可预约服务。推出“历史 少年—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志愿服务项目,组织百余名中学生参与红色文物宣讲并录制视频12期。开展志愿者专业培训、讲座、社教活动42场次。
承办天津市文旅系统手语导览志愿服务手语推广培训班,共培训市残联系统、旅游景区、文博行业共48名手语讲解人员。精心录制206个文物手语讲解视频,进一步完善无障碍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录制“再现高峰—馆藏宋元文物精品特展”云观展视频4期,发挥抖音、新浪、津云、新华网等线上平台作用,为广大网友直播讲解展览。
三、业务活动亮点频出
(一)陈列展览,精彩纷呈
再现高峰—馆藏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咫尺匠心—馆藏雕刻工艺文物精品展、桃源何处—馆藏仇英《桃源仙境图》特展、大展宏‘兔’—天津博物馆癸卯生肖文物展、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博古开新—馆藏京津画派作品展、聚赏珍玉—馆藏中国古代玉器陈列、缥缃琳琅—天津博物馆藏古籍珍品展、线走丰姿—馆藏明清书法精品展”等;也有引进国内其他省市博物馆的精品展览,如“风尚与变革—近代百年中国女性生活形态掠影、衷藏雅尚 海上留晖—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旗袍与女性文化展、鲁迅的艺术世界—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展、摩梭Moso:婚姻·家庭·对话、鲲鹏于飞 武动苍穹—纪念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厉慧良先生诞辰100周年艺术生平展、卓卓康巴·传奇昌都—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文化旅游专题展览、魅力·凝脂—德化白瓷精品展”、“和合一观—平凉金铜造像艺术展”等。
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积极探索,与河南博物院联合推出“声动千年—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特展”,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合作推出“天下长安—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与山西博物院联合举办“霸业—山西博物院藏晋国青铜文物特展”。12月30日,推出年度收官之展“肇基文明—天津博物馆藏商周文物特展”。
立足天津地方特色,推出系列展示天津特色、地方文化的展览,如“虚实之间·发现长城—天津大学长城研究和数字成果展”“沽帆影远—天津运河文化展”。
活化利用革命文物,办好新时代红色主题展览。举办“善行天下—袁了凡”“震撼世界的较量—抗美援朝战争主题展”。
(二)宣传教育凝心聚魂、迸发活力
全年安排讲解2900余场,累计预约团队3000余个,志愿者团队共讲解3842场次。全年共举办活动600余场,社教类活动158场,包括亲子类活动105场,冬、夏令营5场,演出类及特别活动17场,市集活动2场,沉浸式体验活动8场,一日营及半日营活动19场。
全年累计接待媒体记者2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900余次,其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等央级媒体近200次。
全年官方网站发布信息800余条,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信息1718条,合计粉丝数56万,累计增长粉丝数达27.5万人次,较之2022年增长翻了一倍,阅读量169万。馆官方微博粉丝69万,全年发布信息3042条,发文及话题活动等累计阅读量为1.2亿,荣获全国“微博年度创新宣传博物馆”荣誉称号。
四、夯实文保基础,加强古籍修复
根据馆内日常文物修复工作及对相关展览文物维护修复工作需要,全年共修复文物268件。纸质类文物修复159件(套),共计162件,其中一级文物9件(套),二级文物21件(套),三级文物123件(套)。器物类文物修复及日常保护文物106件。全年共计完成26次文物库房污水井及通风口的消杀工作,完成各项监测数据400余万包。开展古籍文献全面普查清点、抢救性修复、预防性保护和定级等工作。
五、数字赋能,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
积极创新展陈形式,针对展览的内容、空间、形式,细化数字展览方案,和天津美术学院专业团队及相关数字化企业合作,通过“再现高峰—馆藏宋元时期文物精品展特展、虚实之间·发现长城—天津大学长城研究和数字成果展、声动千年—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特展、霸业—山西博物院藏晋国青铜文物特展”等展览,探索数字化展示新模式,实体文物与虚拟场景在展厅中相得益彰,在全国博物馆界走在前列。
六、文创开发,亮点频出
秉持“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推出一系列具有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密切结合的文创产品。开发出“兔文物元素”“宋元展”和“桃源仙境”等30个系列文创产品。开展天博文创进商圈、进直播活动,推出首批数字化文物IP并组织策划“天博文创设计大赛”。天博文创“青瓷杯”“桃源仙境木制系列”“津津荷鱼瓷茶杯”“津津荷鱼抱枕”,参加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并纳入“天津礼物”,其中“津津荷鱼充气抱枕”荣获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