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2022年度报告

2023-01-31

2022年天津博物馆年度报告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也是文博行业极不平凡的一年。作为时代和社会的见证者、记录者和参与者,2022年天津博物馆在面对新冠疫情挑战的情况下,化危为机,积极探索博物馆新功能,做好线上线下结合,活化博物馆宣教,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全年共接待观众45万人次,为服务全市市民及外来游客,满足公众多样的文化需求做出贡献。

一、内部机构日趋完善

积极推进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试点工作,按照市文旅局《关于推进市文旅局部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实行公益二类管理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馆实际,制定了相应工作方案,也通过一些新的服务方式在“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进行探索。

制定《天津博物馆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预案》、《天津博物馆重大舆情、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意识形态专项管理制度,强化意识形态监督管理。根据津编事字(2005135号文件,核定天津博物馆内设机构,即:党委办公室(人事部)、办公室、保卫部、财务部、行政管理部、历史研究部、器物研究部、书画研究部、宣传教育部、文物保护技术部、图书资料部、图像信息部、展览设计部、经营部,等级规格均相当于副处级。核定天津文博院内设机构,即:办公室、研究部,等级规格均相当副处级。天津博物馆加挂天津美术馆、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牌子。

二、业务活动亮点频出

1、陈列展览精彩纷呈

馆内举办“鸣沙遗墨——天津博物馆藏敦煌文献展”“瓷都芳华——馆藏景德镇瓷器展”“嘉陵江上——抗战时期美术作品联展”“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展”“饰戴风华——江西省博物馆藏明代王妃首饰展”和“氤氲长虹——黄宾虹作品展”等精品展览6个。

先后赴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山西博物院、上海历史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庄王府、江西省博物馆、嘉兴博物馆、深圳南山博物馆、厦门华侨博物馆、太仓美术馆等展出原创展“不期而玉——天津博物馆馆藏明清玉器展”、“杨柳青青话年画”、“俗世雅趣——天津民间工艺品展”、“奔向光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天津新民主主义革命”展、“气韵纵然五百年——天津博物馆藏明清绘画精品展”、“画与书归——明代中期吴门书画特展”、“翰墨雅赏——明清书画及文房清供特展”、“敢教日月换新天——天津博物馆藏经典绘画特展”、“天津博物馆藏娄东画派展”和“天津博物馆藏扬州画派展”。

2、宣传教育持续发热

全年接待媒体记者200余人次,与媒体积极沟通,做好展览、活动宣传及馆内最新动态的通告工作。积极响应“文物活起来”号召,与多家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

全年开展日常社教活动24场,其中线上课程8场、游学2场、夏令营3场、一日营3场、与机构合作活动8场馆校合作19次,其中天博课堂5次、流动展览进校园活动1次、直播课堂5次、教师研习班1次、讲解员培训课程3次、其他活动4次。

志愿者团队今年共召开4场线上座谈会。配合馆内展览,如“瓷都芳华——馆藏明清景德镇窑瓷器展”“币览春秋——馆藏历代钱币展”等进行讲解。青年志愿者何姿岳录制短视频《天津解放桥》《会师金汤桥》,参与“寻找最美文化遗产讲解员”推介活动。

三、文创开发方兴未艾

依托康熙十二花神杯、玉壶春瓶、雪景寒林图、桃源仙境图等馆藏文物共开发十二花神纯净水、文物棒棒糖、卷轴画环保冰箱贴、十二生肖(虎年)摆件、文物盲盒五个品类文创。应邀参加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荣获“最佳展示奖”以及“最佳组织奖”两项殊荣。

四、服务社会步伐加快

1、作为天津地区最大的可移动文物修复中心,为中小博物馆编制文物修复方案,如,为武清区博物馆、天津图书馆、武威市博物馆、龙江县博物馆成功编制了《天津市武清区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三期)》《天津图书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武威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龙江县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以上方案均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并且得到专项资金的支持。

2、强化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打造文博讲堂系列讲座、小小讲解员训练营、馆校合作课程、看天博展览 听天津故事城市寻访活动、博物馆游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文博讲堂主要是邀请各地名师为观众带来文博公益讲座。馆校合作课程是博物馆与教育部门的重要合作项目,博物馆社教人员定期走入中小学为师生带去博物馆系列专属课程,有效拓展了学生课外学习内容。“小小讲解员训练营”、博物馆游学、特色文化体验课程等则是在馆内、馆外为亲子家庭推出的教育活动,其收费标准根据成本及时长在几十元到千元不等。

3、推出“互联网+文物教育”项目,开展云观展线上体验活动等特色服务项目。观众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可随时随地跟随讲解员走入展厅,深度了解展品信息、展出资讯。还可借助线上体验活动视频完成有趣的博物馆衍生手作,感受不一样的博物馆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