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博文物看天津航运史

2024-07-15

2024年7月11日是第20个“中国航海日”,今年航海日活动周的主题是“智慧航海 畅行未来”,当天,天津广播电视台记者走进天津博物馆,带领观众朋友一起探寻天津博物馆里与航运相关的精品馆藏,了解天津航运的变迁。


天津东临渤海,海河穿城而过,自古漕运发达。河海交汇又毗邻首都的地理位置,是影响天津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产生了人口的聚集,漕运枢纽的形成和商品流通的兴旺。在天津博物馆珍藏的文物中,不少都承载着天津航运的历史变迁,天津博物馆历史研究部主任刘翔为大家解读了《潞河督运图》卷,直观地反映了清代乾隆时期水上运输的场景,展现了古代漕运繁荣,商贾云集的景象。


清《潞河督运图》卷(复制品局部)


《潞河督运图》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为绢本设色,画卷徐徐展开,只见狭长的漕运河道首先映入眼帘,河道上漕船穿梭,河道两岸桃红柳绿,田园、农舍、店铺、寺庙错落有致,随处可见的商贾、官吏、船工,一派繁忙景象,整幅画卷竟然长达6.8米,内容洋洋洒洒。



这幅图也被镌刻在天津的旅游网红打卡地——天津之眼景区。


有学者认为,“潞河督运图”描绘的应该是潞河(北运河)中的景象。画面上方为潞河口,左侧为南运河,右侧为海河。纵观全图,画中的地理形制与天津三岔河口一模一样。从天津城北门外钞关浮桥起,蜿蜒十余里到海河紫竹林村止,两岸的官署、寺庙、街道、集市和图卷中画的位置基本相似。侯家后、估衣街、单街子、宫前街等和清末天津地图是吻合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幅图卷画的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天津市貌,是一幅珍贵的现实主义巨著。



天津博物馆还收藏了一幅清乾隆《漕运图》卷,在2023年推出的“沽帆影远——天津运河文化展”中亮相,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该展览是天津首次推出的最大规模的运河文化展,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的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全方位展现天津作为运河沿岸重要城市,与运河互相依存,最终因河而兴的发展历程。


清 乾隆《漕运图卷》(局部)


这张图绘制于清代乾隆年间,当时京师的给养主要征自江浙豫皖赣鲁等地区,尤其是漕粮运输基本上就是靠南北贯通的大运河完成的。该图采用了平立面结合的鸟瞰式形象画法,将运河沿途的城市、山脉、河流、湖泊、闸坝、桥梁、村庄等地理景致精美地呈现在图上,连不同的水流都以多种颜色做区分,这种作画方式在漕运图中较为罕见。此外,画卷上的山川部分采用了石青、石绿等鲜艳的矿物质颜料绘制,在当时这些颜料都是十分昂贵的。


《漕运图》卷上,在运河两岸的村庄和城镇的中间有大量小楷文字,这些文字写明了城镇之间的里程数,因此可以通过这些判断两个城镇中间具体的航行时间,对于了解当时的城镇距离,以及航道信息均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

清乾隆《漕运图卷》真实反映了乾隆早期的河渠水利工程、漕运水道流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信息量之大,让专家们对于它的研究一直都未间断。


在2024年航季,配合“运河向津来”第七届天津海河文化旅游节,天津博物馆与天津旅游集团海河游船合作在画舫上推出“万樯集潮——天津运河历史文化展”,讲好天津故事,推动“海河动起来、人流聚起来、两岸火起来”。



因海而兴,向海图强。天津是京津冀海上门户、“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从水到陆,由海至河,天津强劲的航运发展之风,正吹动着津城文旅事业蓬勃向前。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天津博物馆将继续发挥馆藏资源优势,蓄积能量,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进一步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结合,让游客尽情感受天津丰富的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等,助力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个人预约
预约二维码
微信
天津博物馆
天博TJM
微博
天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