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丨“天津来电”里的信仰忠诚
如果信念有颜色
那一定是中国红
信念如磐,一脉相承
红色是主旋律,信念是最强音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岁月峥嵘,
革命文物因历史厚重而生机勃勃;
历久弥新,
红色基因在传承中更加光彩熠熠。
革命文物所蕴藏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熠熠生辉
激励人们风雨无阻、坚毅前行,照亮着奋斗新时代、启航新征程的前路。
天津博物馆精心录制馆藏革命文物系列讲解视频,为党庆生,致敬先烈!
“天津来电”里的信仰忠诚
1937年,中共中央北方局组建了敌后河北省委。为了及时与上级党组织保持联络,河北省委决定在市内建立一个秘密电台。当时的河北省委宣传部长、秘书长兼天津市委书记姚依林化名姚克广,负责筹建并领导电台工作。他从外地调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生、地下党员王光杰,负责天津秘密电台的组建和运行。时年23岁的王光杰是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的四哥,1938年入党,学习无线电专业,是负责秘密电台的合适人选。天津市和平区沙市道45号曾经就是中共河北省委秘密电台所在地。这座楼房地处多条道路交叉口,交通便利,靠近当时在津的英国兵营,不仅用水用电有保障,还可以借英国兵营频繁的电台信号提供掩护;房东住在一楼,人口不多,不过问政治,二楼有两间大房子和一个晒台,居高临下,可以看清周围的一切。这些都是保证秘密电台安全的有利条件。考虑到一名单身男子容易引起怀疑,姚依林又安排东北军将领王瑞华之女、河北女子师范附属中学学生、地下党员王兰芬假扮王光杰的妻子,协助他开展电台工作。此外,河北省委还选派了一位烈属潘老太太扮成王光杰的母亲,潘老太太带来的一个孩子,则成了他的弟弟。姚依林安排王光杰与王兰芬第一次见面,严肃地嘱咐二人说:“你们要时刻记住,跟咱们打交道的是极端狡猾的日本宪兵。搞秘密电台,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活动,稍有疏忽,就会给党的工作带来巨大损失。”话虽不多,却使两个年轻人感到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白天,王光杰去天祥市场一家电料行当技师,不仅可以掩人耳目,而且方便购买所需的电讯器材;王兰芬则在“家”中料理机关事务,在晒台上放好一根竹竿,作为平安信号。晚上,王光杰和王兰芬共同收发电报。王兰芬比王光杰小6岁,对无线电并不熟悉,在王光杰的帮助下,很快便掌握了全套收发技术。1937年底至1938年11月,党中央和北方局给天津党组织的指示电报达七十余份之多。这些电文的内容直接领导了冀东地区20多个县包括蓟州、宝坻、宁河、武清等在内的抗日武装斗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奋斗目标,使朝夕战斗生活在一起的假夫妻产生了真感情。1938年12月26日,经上级党组织批准,王光杰和王兰芬由假夫妻结成了真伴侣,成就了一段革命加爱情的佳话。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以“秘密电台”的故事为原型拍摄了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1939年5月为保证安全迁址,直至1939年8月,日伪势力渗入英租界,形势极为严峻,上级党组织决定停止电台工作,调王光杰、王兰芬到平西抗日根据地接受新的任务。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天津和延安距离遥远,电报成为传递中央与地方消息的重要桥梁,于是党中央决定在天津建立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保持经常联系的秘密电台。毛主席经常以“天津来电”为代号,将河北省委向中央的请示报告转发并作出相应指示。
这件小小的吸墨器是天津秘密电台曾经使用的文物,它见证了地下工作者们用生命保守党的秘密,用鲜血献祭信仰的革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