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问津》中的天博国宝

2024-06-20


近期,一档文博探索系列节目《博物问津》登陆天津卫视,自6月10日起,每晚18:10连续播出。该节目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文艺频道联合制作,以天津的文化遗产为媒介,通过年轻的语态、创新的形式、多元的融合,回溯千年,剖析中华文化传承千载的密码,带领观众一起触摸“天津文脉”。该节目共分13集,开播后迅速引起观众的反响与关注。

节目的前五期走进天津博物馆,让观众和国宝见面,西周太保鼎、雪景寒林图轴、金明池争标图……这些珍贵文物为观众诉说天津城的文化基因,带领大家沉浸式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来。节目邀请国内权威、本地专家、文艺名家进行对话和讲解,挖掘文物的深层文化与精神秘藏。通过“人文实景走访+文化访谈+XR沉浸式影视呈现”的多元叙事,让多种艺术形态交相辉映、兼容混搭,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时代传播能量。让我们一起回味《博物问津》中的天博国宝。


西周 太保鼎


太保鼎,来自遥远的西周。它,为何成为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又为何被称为「鼎界」的「颜值担当」?为何,内壁刻铸的「三字铭文」一字千金?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周太保鼎,与远古文明在此重逢。    




西周太保鼎,鼎通高50.7厘米,口宽23厘米,长36厘米,重26千克,通体青铜铸造。由陶范精雕脱范而成,体现着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冶铸工艺。精巧的形制,繁复的纹样,诉说着商周美学的巅峰与文明的源流。当我们近距离观察,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鼎腹的蕉叶纹与饕餮双兽纹,圆雕浮雕技法,刻痕均匀、一气呵成。耳饰上别致的瑞兽,与柱足上装饰的扉棱,柱足中部的圆盘,共同凸显了其在商周青铜器中独一无二的造型。而鼎内仅有的三个铸字,可谓“一字千金”。

一尊鼎,讲述着历经千年生生不息的文明传承。华夏之风,至今仍旧吹拂在神州大地,代代相传。


  


雪景寒林图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各种艺术,呈现百家争鸣的喷发之态,也催动着中国水墨山水画攀至高峰。让我们一起感受北宋画家范宽所作《雪景寒林图》中秦陇山川的磅礴气势。




《雪景寒林图》为三拼绢的大幅画作。白雪皑皑中,雪峰屏立,山势高耸,山麓水际边密林重重。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流水无波,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象。全画布置严整,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皴擦、渲染并用,尽显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被公认为范宽的杰作。画面前景的树干中,隐约可见“臣范宽制”的署款,《宣和画谱》中记《雪景寒林图》曾收于宫廷御府,这很可能是范宽专为宫廷而作,也必是精心之作。

范宽,字中立,华原(陕西耀县)人。画史记载:他性情宽厚,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图画见闻志》中言曰“天圣中犹在”,天圣是宋仁宗1023到1031年间的年号,说明范宽生活于北宋前期,距今已990余年。画史记载,范宽喜画山水,学画中感叹曰:“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图绘宝鉴》)。

水墨辉映,尺幅千里,耀世奇珍,光华流溢,一幅雪景寒林图,千秋名士风流韵。


  


金明池争标图


千年间,龙舟竞渡的古老仪式世代相传,伴着高亢的呼喊流传至今。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风俗画《金明池争标图》,世界上最早的一幅龙舟竞渡实景图。




北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页,纵28.5厘米、横28.6厘米,工笔设色绘于绢本之上。作者在不足一尺见方的绢本上将周围约九里三十步的金明池及岸边的景物、人物悉数生动摹画下来,且画面呈现出开阔、疏朗的布局。由画面下部“池门”入园,以界画手法分别细致描绘了“临水殿”“宝津楼”“棂星门”“仙桥”“五殿”“奥屋”等主要建筑物。表现主题的龙舟竞标场景以一艘大型龙舟为中心,其两侧各有五艘小龙舟,每船头各立军校一名,舞旗招引,舟中桨手则奋力划棹,向前方标杆冲去。画面中各龙舟左突右进的空间安排,营造出争标的激烈、刺激与紧张气氛。“仙桥”右下方的“水傀儡”“水秋千”“乐船”的描绘则将宋代的水上百戏表演呈现在观者面前。“临水殿”中皇帝赐宴群臣,共赏争标;池岸上百姓或观龙舟,或春游赏玩,或买卖交易……众多人物汇聚图上,虽微小如蚁,但仔细观察,人物比例恰当,姿态各异,神情生动,颇具艺术魅力。

一幅争标图,工笔写风华,金明池畔,杨柳依依,争标竞渡,鼓声未绝,那是北宋繁华的一抹倩影,是方寸之间彰显的热烈图景,张择端的笔下,是苑囿宫廷与淳朴民风的辉映,亭台楼阁望日月,管弦丝竹汇星河,笔墨酣畅,挥毫盛世景象,细描精刻,彰显艺术大成,光阴流转,经典永传,绢本设色,光华犹存。


  


明代红白玛瑙雕李白像


一尊明代红白玛瑙雕李白像,让电影《长安三万里》催生出的李白热持续到了天津。这来自历史深处的诗歌回响,与千百年后的我们心灵交汇,共同完成了一场中国人精神山水的远游。



红白玛瑙李白像,高5.8厘米,宽10.5厘米。李白像作酒后醉卧状,侧身倚着酒缸,半倚半卧,戴冠,宽衣博带,三缕长髯飘垂于胸前,左手支于书函之上,两腿交叠,右手抚膝,神态迷离,似醉犹醒。作品将诗仙超然脱俗的陶醉之状,刻画得精微真切,淋漓尽致。李白身旁有一书僮,头梳抓鬏,面露稚气,轻抚李白右臂,引颈探身,以关切的目光注视着李白,天真纯情,栩栩如生。整个作品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件玉作的精绝之处,在于巧妙地运用了材质的红白色彩,以红色雕琢李白的冠帽、足,书僮的抓鬏、衣衫、脚以及酒缸,既起了点缀作用,又使人物形象清晰生动。白色部分雕琢人物的躯体。在红白两色的交界处,有一条约2毫米宽、色泽更白的细纹,玉工巧加利用,将冠帽下的细纹,琢为人物额上的皱纹及衣缘的装饰。这样的巧作,不仅保证了作品的整体效果,而且把玉材的一种缺陷(纹绺)利用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使作品妙趣盎然,引人入胜。


  


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


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如果说宋代是第一个顶峰,那么清代的“康雍乾”时期,则是发展到了第二个高潮,法国舶来的画珐琅工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推波助澜下,与中国传统五彩艺术相结合,让“珐琅彩瓷器”得以横空出世。让我们一起了解镇馆之宝——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



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小撇口,长颈,腹部下端丰满,圈足。瓶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釉面莹润如玉,上用珐琅彩绘画。颈部用蓝料彩绘上下两组蕉叶纹,腹部珐琅彩绘芍药雉鸡图:两只雌雄雉鸡栖身于山石上,彼此相偎,作态亲昵,周围衬以芍药花及秋季花草。空白处墨彩题诗:“青扶承露蕊,红妥出阑枝。”引首朱文“春和”印,句尾白文“翠铺”朱文“霞映”二方印。瓶底赭彩四字方款“乾隆年制”。这件玉壶春瓶,构图十分精美,芍药雉鸡寓意金鸡富贵,有吉祥的含义。画工精细入微,绘画图案取自清代宫廷画家的手稿。此瓶集诗、书、画、印于一身,有如一幅展开的画卷,称之国宝名副其实。

冰心一片玉壶中,文脉传续总关情,小小的玉壶春瓶,呈现着巅峰的艺术,内蕴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之心。而这座中外汇聚,古今融合,“得风气之先”的煌煌津门,也让件件耀世奇物,百代芳华,溢彩流光,也传承着这颗担当与无私的一片冰心。


  

个人预约
预约二维码
微信
天津博物馆
天博TJM
微博
天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