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天博 少年”——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系列(五) 雪景寒林图

2023-12-19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蕴含着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它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更是青少年道德培养的重要阵地。


天津博物馆小志愿者 曹瑞欣


在天津博物馆的《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展厅中,有个非常显眼的位置,是为天博的镇馆之宝准备的,它就是《雪景寒林图》。

基于历代藏家的精心呵护,《雪景寒林图》至今保存完好,除画绢自然变色外,几乎没有破损残缺。透过它,千年前的秦陇山川,就这样跨越时空的界限,气势磅礴地重现在了世人眼前,这皑皑白雪也成为穿越时光,勾连古今的浪漫意象。

提及宋代的艺术成就,常有“造极于赵宋”一说,而北宋的山水画更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境界,对后世审美起到了深刻的影响。这幅《雪景寒林图》是由“北宋三大家”之一的范宽所作,是其现存于大陆唯一的作品。

宋人爱画,山水亭林,莫不清幽素雅,空灵宛致。大诗人苏轼曾为《烟江叠嶂图》所动容,挥笔写下“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如此行云流水般磅礴隽美的诗句,久久痴叹不已,而同时代的画家范宽所绘的《雪景寒林图》则不同,它没有“春风摇江”的“浮空积翠”,而是以雄浑典丽之笔展现出了北方冬日山川雪后的壮阔画面,元代汤垕《画鉴》中评价范宽“得山之骨法”且“超越唐世者”,他打破了原来传统的长卷或长轴形式,开创了全景式的山水画构图,这幅巨作也被清代著名书画鉴藏家安岐赞为“华原平生之杰作”。



《雪景寒林图》“近取其质,远取其势”容天地之间,既有深远的气势又有高远的气魄,山川的气韵被笔墨烘托到了极致。画中表现寒冬中雪山寒林之景,画面崇山峻岭,山势高耸,白雪皑皑;山脚溪水清洌,水面平静,坡上树木挺立,数座楼宇掩映其中,白雪盖顶,山之巍峨、雪之洁白,林之苍翠,体现出寒冬中静谧、寒寂之意境。范宽把大气纵横的群山浩景浓缩于方寸画纸之上,幽静深邃的意境令人心生“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冷清,同时又有一份“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独乐。

如此一幅国宝级的名画,却因为岁月的硝烟迷乱,几经坎坷,险些陨灭。画卷经过几代收藏主人之手,最终被清朝乾隆皇帝收入内廷,珍藏于圆明园。但在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流落江湖,幸运的是此画后被张翼寻回。抗日战争时期,张家大部分的房产,店铺等都被侵占和掠夺走,张翼之子张叔诚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从未妥协屈从,声称祖先留下的东西绝不能卖!就这样,他靠着这个信念以身家性命守护着文物藏品,直到迎来新中国的诞生。

历史的经验教训和自身的收藏经历,使得他深深明白“文物由国家收藏才是永存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张书诚先生先后三次将精心珍藏的480多件文物捐献给国家。期中包括《雪景寒林图》、《青绿山水图》,赵孟頫的书法代表作《洛神赋》卷,仇英《桃源仙境图》等稀世珍品。

今天,我们在徜徉展厅欣赏到那些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展品,它们不仅代表了历史,还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饱含着文物捐赠家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本期“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由天博小志愿者曹瑞欣带您穿越千年,去领略范宽照耀古今的百代师法,一睹北宋早期山水画的恢弘浩瀚。


  



小志愿者说


进入高中学段后,我正式加入了天津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开始了志愿讲解服务。几年的经历、学习使我深深的感受到,博物馆承载的是民族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作为一名志愿者不单单是秩序的维护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文明的践行者。

学习知识永无止境,在博物馆的每一次服务,每一次与文物面对面,我都会有收获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不但提升了自身的知识储备更提高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雪景寒林图》是天博的重要馆藏,是流传千年的珍贵文物,矗立在画前,凝望着画中的山、画中的雪,让我不禁深深感慨:这件宋画神品带着北宋清韵,从战火中一路走来,与我们咫尺之间,一眼千年的相逢是多么珍贵,这份相遇让我们更清晰地欣赏到伟大祖国亘古不变的秀丽江山。

为了更好的讲解《雪景寒林图》,我查阅了许多文博杂志,学习了中国绘画历史,了解了“范宽其人”、了解了“北宋全景山水“远望不离坐外”的特点,也深深领悟中国山水“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系列的学习,将让我受益终身。

作为一名小志愿者,我将在今后的志愿服务中,继续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意识、使命担当,画出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