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丨“沽帆影远—— 天津运河文化展”开展

2023-12-15

大运河水,延绵流淌,千年不息。大运河天津段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进一步讲好天津故事,讲好家乡文化,天津博物馆历时2年多,由专业团队精心策划、认真打磨,特推出“沽帆影远——天津运河文化展”,展览于12月15日在天津博物馆四楼开展。



天津的漕运肇始于东汉末年,兴于明清两代,运河使漕达1700余年,作为大运河重要的沿岸城市之一,留下了丰富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南、北运河与海河形成的三岔河口成为运河使漕的重要地理优势,自辽金建都北京之日起,漕粮转输无不自三岔口运往京、通,天津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清时期,天津作为京师门户,畿辅的军事重镇,快速实现了由军事城堡向商业经济城市的转变。究其根本,是由于漕运与盐业的兴盛,加强了天津与各地的经济联系与物资交流,带动了本地的经济发展,并促使天津在清末成为连接中国北方各地区的区域性经济网的中心和北方重要的商业贸易口岸。


大运河不仅带动了天津城市的发展,经济的发达,还为天津带来了南北交融、五方杂陈的文化积淀,盐商势力延揽文人雅士,文化世家逐渐发展壮大,运河上南来北往的人们把各自的民间信仰、宗教文化、风俗习尚带到天津,并在这里汇集、碰撞、融合,使得天津这座城市既有达官贵人的“雅”,也有芸芸大众的“俗”,形成了独具天津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尚。


本展览是天津首次推出的最大规模的运河文化展,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的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展览以“运河—城市—人家”为逻辑顺序,层层递进,深情讲述大运河文化对天津的滋养,深入阐释传承保护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现实意义。展览分为“序章、漕河三路汇津沽、因河而兴筑津城、漕盐两旺利四方、雅俗共赏文化盛、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六部分,通过183件/套文物,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展现天津作为运河沿岸重要城市,与运河互相依存,最终因河而兴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物产通达、百业兴盛、文化昌明的历史风情画卷。勾勒出天津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和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其中百分之七十的文物为首次运用在运河类领域,这是天津博物馆在文物研究的基础上,对文物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和利用。


配合展览推出特色“运河文创市集”,来自杨柳青画社、非遗文创、天博原创设计、古风饰品、手工手作等多位摊主带来了各式各样精美的文创产品。市集中穿插着许多杨柳青年画中的人物、景观,所有藏品均选自馆藏文物。整个市集装饰统一,由展厅的主背景“运河”蜿蜒而出,每一个摊位上的桌布都是运河沿岸不同的风景,所有摊位连在一起就组合成一幅“路河督运图”。




展览秉承着空间利用最大化、展示手段多样化的设计理念,采用交错贯通的设计手法,搭配五种颜色,展线通透流畅。展厅内还设计了6个文化景观,包括卫仓、八旗、大红桥、盐运、水西庄、戏台,以及4处数字化视频互动场景,让观众在互动中,走近大运河、了解运河历史的文化底蕴。


大运河彰显了中国古代先贤们伟大的创造力和无穷智慧,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历程,书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壮丽篇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重温运河的历史,辉煌灿烂;展望运河的未来,无限风光。欢迎您走进展厅,与运河展开对话,探寻运河历史的文化底蕴,感受运河丰富的文化内涵,唤醒文化记忆,坚定文化自信。



明 尤求 大禹治水图 (清华艺术博物馆藏)

尤求(生卒年不详),字子求,号凤丘,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约活动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山水、人物并擅,学刘松年、钱舜举,又善仕女画,继仇英以名世。

图绘大禹治水的劳动场面,人物以白描画法,面部手足用线匀净劲挺,衣纹用笔方折富于变化,树石勾勒皴染结合。画面构图饱满,内容丰富,人物生动,显示出作者构图布局及物象刻画的高超能力。



南北运河工程详细图卷(局部)

纸本彩绘,长幅卷轴装帧,未注比例,未注绘者。图题为《南北运河工程详细图》。此图的方向并不固定,以运河从南至北走向的右岸为图的上方,以左岸为图的下方,以黄河从上游向下游流向的右岸为图的下方,以左岸为图的上方;以长江从上游流向下游的右岸为上,以左岸为图的下方。此图由右向左展开,卷首(右)起自洞庭湖和岳州府,尾卷(左)至北京为止,展现了经长江、运河至北京的水道路线以及沿途的城市、山脉、河流、湖泊、闸坝、桥梁、村镇、关隘、台墩及水利工程等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治所城市描绘成带城门的城垣符号。水利工程是本图重点,全图对大运河从山东临清至扬州段的河流情形与河工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勾画,着重表现这一段运河两岸的堤防、埽坝、水闸、堡工等河防工程,对研究我国水利史、清代运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清乾隆《漕运图卷》(局部)纵 57 厘米,横 746 厘米

此图无题跋,作者不详,根据图上的地名及河工地段推断,大约 绘制于清乾隆年间。清代京师给养主要靠征自江、浙、赣、皖、湘、鄂、豫、鲁等省的漕粮,由于漕粮运输主要靠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所 以漕运水道便成为国家得以正常运转的经济命脉,因而倍受关注。该图采用平立面结合的鸟瞰式形象画法,描绘了自洞庭湖和岳州府开始, 经长江、运河至北京的水道路线及沿途城市、山脉、河流、湖泊、闸 坝、桥梁、村庄等地理景致。


魏 铜 曹氏六面印


辽 三彩印花花蝶海棠盘


明 龙泉窑青釉荷叶盖罐



清宣统二年长芦盐运使发给船户的盐船护票 

此件为长芦盐运使张镇芳于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发给"芦"字陆佰捌号船户的盐船护票,此护票实贴于商人德俊的运盐船上。"凡经过地方验明放行"。


清 朱岷 秋庄夜雨读书图卷


清 张明山作棋彩塑


清 婴戏图年画











沽帆影远——天津运河文化展

2023年12月15日——2024年5月15日

天津博物馆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