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中传承 !105岁天博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6月1日,天津博物馆迎来105岁生日。105年前,一座以“阐明文化,发扬国光”为宗旨的博物院在津沽大地正式宣告成立。作为中国最早“公办民助”性质的博物馆,它的成立得益于严智怡、华学涑等老一辈文博人筚路蓝缕的开拓,变中求新的探索。
2008年天津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宣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文明单位。自2012年新馆开馆以来,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百余个,累计展示了四万余件文物。其中“中华百年看天津”和“动·境——中华古代体育文物展”分别于2012年和2018年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19年天津博物馆荣膺“2019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且是获此殊荣的三家博物馆中,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博物馆。连续两年获得文博领域全国大奖,百年天博再一次用实力证明了其生生不息的活力。
深挖文物资源 策划主题陈列
天津博物馆举办“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大展”“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大展”“草原丝路上的民族——契丹文物特展”“茶马古道展”等丝路系列展览以及“拿破仑——飞跃欧洲的雄鹰”“古罗马的辉煌”“从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等天津市政府高端展览,这种文化上的交流与互鉴,对推动“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天津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签署“1+3战略合作”协议;与首都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结成“京津冀协同发展联盟”,承担起博物馆相应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先后举办“地域一体 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粉壁丹青——京津冀古代经典壁画艺术展”等京津冀地域历史文化系列展,展示该区域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的历史渊源,融通京津冀人民之间的情感和文化认同,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国家责任心。
在策展思路上,天博充分利用馆藏传世文物众多这一优势,发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精选文物,优选创意,把各类文物通过不同视角自由组合,策划“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安和常乐——吉祥文物陈列”“器蕴才华——文房清供陈列”等文物展览。依托馆藏绘画数量可观、品质精良,尤其是明清著名画家、画派体系完备的优势,策划“寄情画境——馆藏明清绘画陈列”“海上风华——馆藏海派绘画作品展”“见‘怪’非怪——馆藏‘扬州画派’精品展”等展览,全景式呈现明清时期中国绘画的原貌,形成了主打特色陈列。
天津博物馆策划的展览不仅主题丰富,且质量上乘,仅2023年春节以来,已推出主题丰富的展览12个,频频引发观展热潮。在全国6000家博物馆中,仅故宫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馆成为连续三次均入围全国前十名热搜展的文博单位。
夯实文保基石 增强发展动力
多年来,天津博物馆全面夯实文物保护这一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基石,积极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文物保护与利用方案,取得可喜成绩。
致力于可移动文物的研究保护,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水平的提升。依托文物保护和修复领域的突出经验和优势,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成立“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培训基地”,为全国文博界培养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全面提升国内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和技术水平,这也是该院首个总部以外培训基地。文物资料品复鉴,全面摸清文物家底。经复鉴,目前馆藏珍贵文物近15万件,充分彰显天津博物馆厚实丰盈的文物家底。
创新服务理念 辅助社会教育
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服务明星产品“文博讲堂”已经在天津文博界打响,在已经举办的300余场讲座中,以考古学、历史学、文物学、美学等知识为切入点,特别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授课,吸引观众数十万人,得到广泛好评,成为天津地区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普及课堂,为提升广大市民综合素质开辟了一方新的教育天地。
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与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签署《天津市推进文化教育融合框架协议》,将馆校合作模式推向纵深发展。2023年最新推出“板凳上的博物馆”线下文博课堂建设,邀请全市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通过现场教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公共服务。“博趣坊——天博文化体验中心”“天博讲座进校园”“天博中小学课堂”“小小讲解员”等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项目,已经成为天津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公共教育品牌。与高校在文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教育与教学、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为他们提供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平台。与社区、企业、老人院等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将流动展览、讲座送入这些区域,摆脱传统展览的场地、时空限制。将“流动博物馆”主动送入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如少管所、残障学校等,让文化的涓涓细流滋润他们的内心。
搭建科研平台 建设人才梯队
建立策展人制度,重点培养80后乃至90后策展人,由他们组建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策展团队,全权负责展览的策划、筹展、布展、宣传等。持续推出“我研究、我策展”策展评比活动,为有兴趣、有情怀、有潜力、有研究的员工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促进博物馆策展人才队伍建设,并为天博后续原创展览储备力量。
为青年人提供课题研究机会,培养其独立承担课题的能力。通过馆内自立科研项目,为青年科研人员创造不断提升能力与水平的机会。同时还充分利用国家文物局、天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等重大科研项目,在这些重大项目中,大胆启用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让他们在锻炼中成长。
运用传帮带的教学方式,举办“名师教室”。培训惠及全市文博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及文博专业学生300余人。近年来,天津博物馆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注重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从事研究的青年人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为他们创造赴欧美、日、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交流的机会,学习不同国家、地区的先进理念、前沿理论,扩大国际视野。
优化公众服务供给 打破博物馆边界
便民饮水、行李寄存、语音导览、参观手册……不断改进和完善观众服务设施,努力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是博物馆服务公众的具体体现。硬件方面,天津博物馆增加了轮椅、伞架、急救箱等设施,使公众服务设施更加完备,公众的服务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软件方面,细化服务标准,严格值班值守制度,坚守一线的干部职工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奋斗姿态、良好的服务态度,全力保障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为观众的舒适参观保驾护航。
此外,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公众服务的职能,保障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使他们无差别享受博物馆发展成果,天津博物馆精心录制了一批文物手语讲解视频。这些视频全部采用国家通用手语,对展览内容进行详细解说,力图为听障人士提供更精细和人性化的文化服务,让博物馆文化资源惠及更多人群,共享美好生活。
加强馆际交流 文物活起来 展览走出去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天博原创展览“帆海融光——天津博物馆藏中国外销纹章瓷器特展”亮相云南省博物馆。展览共展出168件馆藏外销纹章瓷器精品。在盐城市博物馆开展的“琉光溢彩——西洋玻璃器展”展出34组60件(套)天津博物馆馆藏西洋玻璃器,展现近现代欧美及西亚玻璃珐琅器的工艺特点及水平,以玻璃特有的、梦幻的工艺语汇和奇异情调,为观众送上一股赏心悦目的视觉新风。在平凉市博物馆开展的“美石之语——天津博物馆藏明清玉器展”,使平凉观众得以欣赏天津博物馆藏精美玉器文物。展览撷取天博典藏明清玉器120件(套),涵盖典章用玉、装饰用玉、陈设用玉、文房用玉、仿古玉器多个类别,从造型、纹饰、寓意等多个角度,以独特的展览语汇,以有形之玉载无形之道,赓续民族血脉。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百年大馆,风头正劲。新时代的天津博物馆将继续在为人民提供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中不断探索,整合文化资源优势,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火起来,创造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