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春主题展(二)| “风尚与变革——近代百年中国女性生活形态掠影”即将开幕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原创展览“风尚与变革——近代百年中国女性生活形态掠影”,将于2023年1月17日在天津博物馆开幕。
风尚与变革
——近代百年中国女性生活形态掠影
开展时间:2023年1月17日—2月20日
展览地点:天津博物馆五层
展览以男女平等思想为指导,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至1949年近代百年间中国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为背景,从“家庭与婚姻”“服饰与身体”“教育与职业”三个视角回顾了百余年间中国女性的生活变迁、再现了女性的精神风貌。展览共遴选出200余件(套)馆藏珍贵文物,涵盖书画、服饰、织绣、文房、证章、老照片等多个门类,通过文物的视角,解读大时代下女性婚姻与家庭的逐步文明、服饰与女性身体的解放、教育与社会角色的转变,并以此为窗口,透视近代中国新旧更迭的时代图景。
作为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立足职能定位、结合馆藏特色推出的原创主题展览,“风尚与变革”展览曾入选2021年度国家文物局向社会推介的100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2022年获第十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本次在天津博物馆的展出为本年度全国巡展的第一站,展期至2月20日,欢迎参观。
清 金漆木雕“仁义礼智信”构件
【木雕构件上下饰人物故事图,中部从右至左镶“仁义礼智信”五字。它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一目了然的文字图式,褒扬和传承儒家传统的文化伦理和价值观念。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三纲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对构成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维度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民国 妇女生活民俗通草画
【此套通草画色彩亮丽,质感丰富,绘制了女性绣花、梳头等居室生活的场景。】
民国 新式结婚礼节单
【我国旧式婚礼,礼式非常繁琐复杂,且受到各种迷信思想的影响。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创新婚礼”、“文明结婚”这类新风气得到提倡和推广,潮流为之一新,男女婚姻多趋向自由选择,婚礼也开始提倡“新式”,变得简化和文明。这份“新式结婚礼节单”,1923年8月由上海世界书局初版印行,礼节单对当时新式婚礼的设备、职司、服装、礼节、文书等内容均作了详细介绍,是对如何举行新式婚礼的规范指导,也是当时盛行“文明结婚”的写照。】
清乾隆 教子图屏
【孩童在书塾中接受正式的教育前,通常由母亲照看,母亲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此条屏描绘了母亲在家庭中育儿教子的场景,四个孩童在庭院中嬉戏玩耍:骑竹马、擎莲叶、点爆竹等,活泼可爱,母亲含笑而立、深情注视,画面其乐融融,情意深挚。这类绘画通常还有祈求得子的寓意。】
1935年《第一助产学校年刊》
【第一助产学校于1929年创办于北平,由教育部、卫生部联合聘任妇产科专家杨崇瑞博士任校长。学校以“牺牲精神,造福人群”为校训,旨在培养专业的助产士、降低妇婴死亡率,是当时助产教育的最高学府,极大地推动了妇幼卫生工作的进步。】
1934年《育儿法》
【上海新书民局刊行,1934年8月初版。该书是在参考中外产科、儿科等文献基础上编译而成。共分三编:第一编论胎产,第二篇论育儿方法,第三编论婴儿疾病。具体分十六章,从妊娠讲起,至分娩、科学喂养、接种疫苗、小儿常见病及日常护理,逐项介绍婴幼儿保健等育儿方法。在当时社会“于育婴一事皆无充分之知识”的背景下,该书理论讲解浅显、注重实用方法,致力于指导一般家庭育儿,对于科学育儿、降低儿童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
民国 紫色缎绣雉鸡花卉纹袍
【立领窄身,倒大袖,右衽斜襟,一侧开衩,夹薄棉。正反面绣牡丹、雉鸡、山石等纹样,黑色一字盘纽。此服为20世纪20年代旗袍始为流行时的款式。】
1936年杨先知的短期小学教员师资训练班结业证明书
【杨先知,安徽巢县人,生于1920年。1936年从附设于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的“短期小学师资训练班”结业,1944年从国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受聘于四维学校,任教期间因“教导儿童至为热心,成绩彪炳”而受到嘉许,1947年受聘于南京市游府西街国民学校。她的经历是近代中国女性接受教育,投身社会的缩影。】
1939年 李秋君作 高士图
【李秋君(1899~1973),浙江镇海人,中国女子书画会的重要成员。她的画风受张大千影响很大,此作人物、设色、构图惟妙惟肖。】
民国 何香凝作 菊花图
【何香凝(1878~1972),号双清楼主,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同盟会的第一批女会员、妇女运动的领袖,也是画坛杰出的美术家。这幅《菊花图》画于1944年的桂林,为题赠给柳非杞的礼物,由两人共同的好友柳亚子题跋。所绘菊花笔致细腻,率意而雅逸,意态生动。何香凝以孤标傲世的菊花明志,表现了革命者在恶劣的斗争环境下仍顽强抗争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