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不期而玉——天津博物馆馆藏明清玉器展”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开展

2022-11-02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天津博物馆藏120余件套明清玉器,乘秋风赴千里,走进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在“不期而玉——天津博物馆馆藏明清玉器展”中一展风采。这是一场真正的不期而遇,更是一场人与物、人与人的温暖邂逅。



古人言:“君子如玉,触手也温。”玉,因其温润、坚韧、富有光泽等特质,自古以来为中国人所青睐。早在八千余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开始使用玉器,且延绵不绝,不断赋予其更新更厚重的含义,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玉文化。



天津博物馆藏玉器万余件,纵贯古今,品类丰富,器形精美,在国内外文博界享有盛誉。甘肃,因行政区划如同一柄玉如意,素有“如意甘肃”之称。当天博馆藏明清玉器走进甘肃来到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就是一场玉和“玉如意”的相遇,也是“不期而玉——天津博物馆馆藏明清玉器展”的缘起。


尽管受到疫情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不期而玉”交流展的洽谈却异常顺利。展览定于10月份开展,主角是122件套“天津博物馆藏明清玉器”,展览期望达成的目标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甘肃天水人民带来高质量的文物和展览,加深津甘两地的情感。同时也让天博的精美玉器从库房走出来,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两馆一拍即合。


展出的部分文物


每当天博文物“出差”外地,总要这样一些人保驾护航,那就是文物保管员。此次甘肃之行也不例外。天津博物馆党委高度重视此次东西部协作办展,特派党委副书记张玲带队,器物研究部主任徐春苓和曹平、乔岳、傅亚冬等一行六人来到天水完成交接文物的工作。因为是两个博物馆之间的首次合作,对场地不熟悉,布展的开始不算顺利。展台设计、灯光亮度及背景板的位置等,皆需一一调整。开展日期临近,时间紧张,任务急迫。



天博业务老师们展现了过硬的业务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在为期四天的布展过程中,他们与麦积区博物馆黄伟民馆长及陈列部主任王春苗等密切配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每一件文物摆放至最佳观赏的位置,且提供了诸多陈列方面的建议。从早到晚,几位老师每天都超负荷工作到夜里10点多,几天下来,人手一对黑眼圈。此外,曹平老师还抽出时间培训讲解员,为她们讲解天博玉器的来历和特点,确保展览质量和讲解内容的真实、可信。



麦积区博物馆馆长黄伟民,一位富有文化事业理想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文博人。正是由于他的主动联系和盛情邀请,两馆才实现首次合作,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探索东部综合性博物馆与西部区级博物馆合作办展的路径。在此过程中,黄馆长事必躬亲,高度重视,特别表达了对天津博物馆及各位业务老师辛勤付出的敬意和感激。他反复提及,作为区级博物馆,第一次与天津博物馆合作办展,不仅惊叹于展出文物之精美,更被天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所折服,为其敬业精神所感染,相信通过此次展览,馆内不少职工不仅可以开拓眼界、增长知识,还将激发工作动力和热情,受益良多。


张玲副书记代表天博交流考察


事实上,这并非津甘两地的首次合作办展。近年来,天津市和甘肃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强力推进产业合作和项目引进,调动各方资源力量,持续助力甘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天津博物馆发挥资源优势,多次向甘肃输出高质量文化产品,如2019年与金昌市博物馆联合举办“安和常乐——中国古代吉祥文物展”等,津甘两地彼此建立了深厚情谊。


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一角


立足这一良好对口帮扶关系,此次天博与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联合举办玉器展,也是天津博物馆在馆际合作和省外中小馆文化交流方面的一次积极探索,搭建起了天津市与天水市文化交流的桥梁。正如天博党委副书记张玲所言:“我们要让文物活起来,就要让文物走出库房、乃至走出天津,走向更宽广的土地和更广阔的人群,让更多地区和人们有机会亲眼看到传承千年的文物,触摸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使命。”



秋意渐浓时,秋风何冽冽。而一场不期而遇传递的温暖,可抵挡寒风萧瑟。天水之行有件“小事”令天博人记忆犹新、感动不已。那是在乘坐出租车去博物馆布展路上,闲聊中这位天水的女司机得知几位老师来自天津,要把展览带到天水,说什么都不肯收打车费。在疫情反复世事艰难的眼下,这份情谊格外令人动容。西北人的淳朴和热情,津甘人民的友谊和情感,文博人的使命和荣誉,尽在其中,或许是本次“不期而玉”展最好的注脚和说明。

微信
天津博物馆
天博TJM
微博
天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