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剪”报 | 一周大事都知道(2022.4.11)

2022-04-11

1、关于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再次延期举办的公告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郑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原定于2022年4月21日在郑州举办。鉴于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经第九届“博博会”组委会研究,决定将本届“博博会”延期至2022年7月举办,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定了!这166家博物馆获首批全国科教基地

4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发布《关于命名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决定》,经过初评、终评和公示等程序,中国科协决定命名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消防博物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自然博物馆等800个单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有效期至2025年。


3、《“字”从遇见你》挖掘汉字文化

系列纪录片《“字”从遇见你》4月6日登陆CCTV—9,该片一集节目聚焦一个汉字,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从最基本的汉字开始,该片结合孕育汉字的生活情境与历史场景,故事化地讲述汉字的来源和流变,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纪录片共分三季播出,2022年清明之际播出的第一季共5集,每集聚焦一个汉字,分别为:中、鼎、卜、天、福。天津博物馆大力协助了纪录片的拍摄工作。


4、“殷墟甲骨文数据库”上线发布

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日前发布了“殷墟甲骨文数据库”,该库汇聚多年甲骨研究成果,集原文、释文和甲骨字典于一体, 很好地解决了甲骨成果分散的难题。该库以浙江师范大学陈年福教授的甲骨文文本整理成果为基础增补、修订而形成。全库收录甲骨59591片,卜辞143856条,参考国内外数十种甲骨文著录文献,每条卜辞均包含摹写与释文两部分,并标注卜辞主题分类、具体来源出处和所属字体组类。在此基础上整理多年来学界有关甲骨缀合的成果,使得该库展现的内容更为完整、全面。


5、“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二季正式开播 首场60万观众在线观看

4月1日,在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施行之际,“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二季水下考古系列正式开播。首场讲座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宋建忠主讲《水下考古与中国行动》,于当日19:30在中国电信天翼超高清、新华网、腾讯新闻、央视频、知乎等多个平台同时推出,近60万观众通过网络在线观看,反响热烈。本季“中国考古大讲堂”聚焦水下考古新发现,4至12月,“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二季将每月推出1至2期。


6、全国首家牡丹数字博物馆上线

依托国家牡丹芍药种质资源库,洛阳农林科学院先后收集国内外牡丹品种1128个、芍药品种297个。在此基础上,4月4日,该院利用云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对每一个品种资源数据关联性进行整理,把每个牡丹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形成二维码,利用智能标签分类技术,初步建起全国首家牡丹数字博物馆。


7、“秦汉文明的遗产”展览在日本京都开幕

近日,“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览在日本京都市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陕西省16家和湖南省1家文博单位的121件(套)文物精品,包括秦始皇帝陵的兵马俑、汉景帝阳陵的人和动物俑、茂陵博物馆的鎏金马、陕北榆林地区的汉画像石、湖南里耶的秦简等,时代上启西周,下至东汉,时间跨度达1000余年。此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2日,之后将陆续在日本静冈县立美术馆、名古屋市博物馆及东京上野森美术馆举办,并将于2023年2月5日闭幕。

微信
天津博物馆
天博TJM
微博
天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