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 防疫一线的天博人系列报道(七)
面对没有硝烟,却“危机四伏”的疫情,总有一些人,愈是艰险愈向前,他们深入疫区,有的在社区坚守,有的在路上奔波,有的在“云端”守候,他们在不同的岗位,拥有相同的目标——为市民健康无恙,为城市重回烟火。
他们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微光终汇聚成炬火,驱散寒冬。
老党员再上一线
从1月9日第一次核酸检测后,西青区大寺镇成为管控区,所有居民不能随便出入,而文博院研究部主任刘渤所居住的福特纳湾社区也在这一范围内。前一日,他就接到了社区启动党员志愿者工作的通知,要求社区内因为疫情居家的党员志愿者向每一户居民亮明身份,手持“居民‘大筛’数据摸底表”逐户走访登记,为残疾人、孕妇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备注,同时普及防疫知识、宣传接种疫苗等,为初次大筛打下基础。
刘渤作为一名25年党龄的老党员,毫不犹豫地穿上红马甲成为了党员志愿者,承担起自己所在的8号楼50户居民的登记摸查任务。8日下午和晚上,他多次上下往返于17层楼间,敲门入户,进行住户登记,了解每户现住人口以及老人、病人的情况,对外来租户发放《福特纳湾社区居民信息底册更新调查表》,初次共登记了130人。
由于原楼长属于居家隔离户,刘渤又担任了“临时楼长”。他平时在工作中就是个格外认真的人,做起志愿者和“楼长”,依然延续了认真负责的态度与工作风格。疫情期间,他参加了福特纳湾社区全部七次核酸筛查的党员志愿服务工作,也曾凌晨5点就下楼跟年轻人一起做准备工作,也曾天黑之后才跟着工作人员一起收尾与撤离。他每天都主动与居委会主任、网格员保持联系,及时传达市、区、镇政府的通知及管控措施,耐心为居民们解答买菜、购药、以及管控时期出入的有关规定,为大家发放居民通行证和口罩。每次做核酸筛查,他都第一时间通知到每家每户,统计好做核酸居民人数,并协调居委会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展入户检测。17层楼的住户里,总有因情况特殊不能全家同时下楼做核酸检测的情况,他就一次又一次地上门提醒和复核,上楼下楼不辞辛苦,只为做到全楼筛查不漏一户一人。
“包括他在内的党员及志愿者忍冻挨饿的坚守和热心、暖心、细心的服务,赢得了居民的理解和配合。党员们的真心换来了民心,居民们为他们送来暖宝贴和加热的水瓶暖手,大家也共同增强了取得抗疫胜利的信心。
连轴运转 心系一线
天津博物馆宣教部刘梓涵,在疫情爆发后接到党委通知,被抽调到全市隔离点督察组第19组,与文旅局各下属单位业务骨干共同担任联络工作。
数据统计、问题协调、文件收发、物资保障、稿件编纂、沟通对接、机关运转……这些都是她每天的工作内容,琐碎但事关重大。因为要与多方对接,她必须时刻在线,保持高度紧张状态。24小时连轴运转,24小时时刻待命。
由于是临时借调,刚开始工作内容不熟悉,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对刘梓涵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下沉同事们在一线战‘疫’,我们在办公室也像打战似跟病毒对抗,与时间赛跑。”虽然没在一线,但心系一线,刘梓涵克服各种困难,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面貌,在本次硬刚奥密克戎的战‘疫’中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昼夜颠倒 全力以赴
1月8日,天津津南区出现2例核酸阳性病人。1月9日凌晨,2例阳性病例确诊为“奥密克戎”,天津硬刚奥密克戎的战役打响了。同一天,天津博物馆宣教部借调在外的职工李增接到通知,做好准备,返岗或下沉待命。
李增所承担的是局办公室局机要、文书流转等文件处理工作,这两个角色是局办公系统的中枢。任何情况下,文书处理都不能停下来,甚至越是在特殊时期,越要保证政务专网、内网的非涉密文件正常运转,保证传真的正常收发文、流转。李增深知自己所处岗位不可懈怠,她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坚守岗位,时刻准备着接收市防指下达的紧急通知,并迅速做出响应。与此同时,由市文旅局牵头的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集中隔离点管控专业组成立,从各基层单位紧急抽调的同事们,迅速集结成立了战斗小组,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里打响。
1月15日晚,接市防控指挥部通知,紧急调动各隔离点督导组分别前往指定点位核实新建隔离点酒店相关情况,并及时反馈,做好转移相关隔离人员的准备。这注定是很多人的不眠之夜,市防指接连下达紧急通知,并提供新启动的隔离酒店名称及地址,各隔离点督导组,迅速出发,办公室成了指挥室,李增她们保持高度紧张,坚守在电话前,对接和处理各种琐碎信息。
1月16日凌晨4点,市防控指挥部下达各组撤回的通知,紧张的调度结束了……为了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李增在内的工作组夜以继日,开启了24小时连轴运转,随时待命的状态。取消周末,平均每日在岗不少于12小时,她明白,关键时期守好自己的岗,就是为抗疫的胜利打基础!看着身边的同事积极响应号召纷纷驰援津南或是下沉社区,她既为他们担心,又为他们骄傲。而她也深知自己的工作虽琐碎,但却不能有一点延误,“我的任务就是守好这几部电脑和一部电话,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做好上传下达工作,不错过任何一份文件,让紧急通知第一时间传达到位,为奔赴一线的同事守好大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