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馆长做客《中国博物馆公开课》,讲述与时代同行的中国博物馆
9月19日下午14时,《中国博物馆公开课》第十三讲在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贝子弘旿府举行。本次活动由天津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陈卓担任主讲人。该课程全程在新华网线上公益直播,本讲实时在线观看人次达48.5万。
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起步于清末民国初,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回顾百年沧桑,博物馆的发展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当前,在这个文化多元共生、快速发展融合的时代,博物馆的发展面临新形势、新问题,需要新思路、新展望。
陈卓馆长在讲座中针对“初创期”“发展期”“繁荣期”三个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解读,探讨了各阶段发展的特点及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他对于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十个问题的思考与解读,十个问题依次为:
一、殿堂和课堂的关系问题
二、藏品征集和时代纪念物的问题
三、主题展览和专题展览的问题
四、传统藏品展示形态和多种文化形态展示的问题
五、专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问题
六、参观人数多与少的问题
七、文化创意和文物衍生品的问题
八、文旅融合背景下观众和游客的问题
九、线上博物馆和线下博物馆的问题
十、文物“活”起来和博物馆“火”起来的问题
陈卓馆长认为,博物馆的定位已经由几百年前高高在上的“神庙”转变为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机构,要更加注重发挥“教育”功能。博物馆不仅做知识的“殿堂”,更要成为全民终身教育的“课堂”。在时下的发展中,针对藏品,博物馆应该“为了明天而收藏昨天和今天”;针对展览,博物馆在做好主题展览的同时,更应积极做好专题展览;针对多元文化,博物馆应留出更多的空间,为各种文化形态搭建展示传播平台;针对文化创意产品,博物馆不应仅仅局限于文物衍生品的开发,还应包括有创意的展览、创新的教育活动等;针对人才培养,博物馆不仅需要专家型人才,也需要复合型人才;针对宣传传播,博物馆要加强融媒体建设,以整合传播思维协调各方资源,搭建媒体矩阵,扩大传播能力。
最后,陈卓馆长在结语中说到,未来,博物馆和它面对的新型公众群体,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共生关系,二者也将一起跟随着新时代前进的步伐,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据悉,《中国博物馆公开课》系列课程由新华网、上海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和国际博物馆信息中心承办,《博物院》杂志协办。该系列作为全国首个常规性的博物馆专业课程公益直播,将发挥博物馆的平台聚合优势,通过网络渠道,围绕与博物馆相关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博物馆、文化遗产、文物保护、陈列展览、智慧博物馆、艺术史、考古、美育、文化发展等主题,邀请国内外高校、博物馆、美术机构、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为上述领域的从业人员、相关专业学生、历史文化艺术爱好者提供更加多元的学习途径,满足更多人的学习需求。未来,《中国博物馆公开课》还将针对普通公众及青少年群体,陆续推出更加富有趣味、更加具有普适性的“云博物馆”“社教在线”等栏目,为更广泛的受众提供线上资源,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并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