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非国有博物馆协同发展合作论坛”在津圆满落幕

2019-08-30

8月30日,“京津冀非国有博物馆协同发展合作论坛”在天津召开。论坛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搭建三地非国有博物馆交流平台为目的,坚持立足特色、多元互补、开放共享的原则,助力各馆找准特色,加深了解,齐心协力,共创未来。在天津博物馆的积极推动下,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联合签署倡议书,推进京津冀非国有博物馆协同发展;三地非国有博物馆积极响应,共同签署合作意向书。本论坛是首次举办的京津冀地区非国有博物馆专门论坛,来自三地近50家博物馆代表出席。

论坛开幕式由天津博物馆副馆长姚旸主持,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徐恒秋,天津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陈卓,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推进办公室主任关战修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徐恒秋在致辞中谈到,近年来,我国文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博物馆事业给与高度关注和亲切关怀,涌现出一批藏品丰富、管理规范、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优秀非国有博物馆。天津市委、市政府对非国有博物馆事业高度重视,2013年以来不断加大政策扶持,积极促进国有与非国有博物馆的结对互助。目前,非国有博物馆在藏品管理、展览策划、社会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仍有不足,地域之间、馆际之间发展不均衡现像较为突出,缺乏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三地博物馆应以论坛为契机,增进了解、深化友谊、拓展合作,增强合作自觉性、主动性与创作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陈卓指出,博物馆发展不能“千馆一面”。非国有博物馆在藏品特色、运营机制、绩效考核、收入分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之间应当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博物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围绕大局,服务大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针指引下积极作为。未来,也将一如既往致力于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

关战修表示,非国有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优化博物馆体系、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激发社会活力、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创新发展协议”签署以来,以各类专业博物馆委员会为纽带,通过相近博物馆间帮扶合作,京津冀三地非国有博物馆不断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非国有博物馆之间、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引发大家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战略、文化定位的思考是本次论坛的初衷和目的。

论坛分上下午,来自北京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天津名车苑汽车文化博物馆等十余名业内人士围绕非国有博物的功能发挥、资金来源、文创产品开发、人才培养、藏品保护与修复、学术研究、困难与瓶颈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南开大学黄春雨教授作为特约嘉宾出席,提出非国有博物馆发展中的“三大怪圈”,引发嘉宾讨论。

论坛由天津市文物局主办,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推进工作办公室协办、天津博物馆承办。论坛的顺利召开,必将有力推动京津冀非国有博物馆之间的区域合作,促进三地博物馆事业不断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