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文保专家齐聚天津 共商三地文保协同发展大计
5月8日,由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与天津博物馆联合主办的2019京津冀三地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学术交流会经过一整天紧张而热烈的讨论,圆满落下帷幕。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民族博物馆、河北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天津图书馆、天津自然博物馆等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天津,交流文物保护工作经验,共商文物保护大计。
大会开幕式由天津博物馆副馆长姚旸主持,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马庆余,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时伟,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和河北博物院副院长李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马庆余副局长在致辞中谈到,对于文博而言,文物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核心,保护文物“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希望京津冀三地文保专家们以本次交流会为契机,相互切磋、彼此借鉴,推动三地博物馆间的交流与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方向发展。
陈卓馆长代表主办方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和天津博物馆,对参会嘉宾表示感谢和欢迎,并在发言中介绍,本次交流会是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主办的系列活动之一。近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天津博物馆在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有所突破,积累了一些经验,期待通过本次大会与各单位深入交流,共同促进文物修复和保护事业的发展。
交流会分别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毛保中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马燕如担任主持并点评,15位与会专家做主题发言。专家们分别从青铜器、书画以及古籍等具体的文物类别出发,围绕文物本体的科技保护分析和预防性保护两方面展开讨论。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马燕如、王博,河北省文保中心的雷金铭和故宫博物院的马越等专家,着重介绍了X探伤、拉曼、三维扫描和多光谱图像处理等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及其对提升文物价值的重要作用;来自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周婷婷、河北博物院的吴宁、首都博物馆的杜侃、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倪葭、天津博物馆的李彬等专家则分别介绍了各馆在预防性保护工作中的实践,就面临的困难、解决的途径等实际问题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做法及前瞻性思考。此外,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毛保中副所长从宏观视角,系统介绍了雄安新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况。雄安新区的建设重在顶层谋划,是以规划先行实践文物预防性保护难得的历史机遇,必将大有作为。会议现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碰撞出思想火花,也达成了诸多共识。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脉相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提出并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成效显著。本次大会以京津冀三地的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为切入点,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的原则,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协作平台。大会的顺利召开,必将带动京津冀三地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推动京津冀博物馆的协同发展、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