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策展人 万新华谈“其命维新——傅抱石的艺术世界”展览

2019-01-11

2019年1月1日,在广大观众的热切期盼下,天津博物馆开年首个艺术大展“其命维新——傅抱石的艺术世界”如约而至,137件(套)傅抱石绘画精品、写生画稿、篆刻、著作手稿精彩亮相,带给观众极大的艺术享受。展览开展前,天津博物馆媒体中心有幸采访到该展览策展人——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万新华先生,请他从展览选题框架、傅抱石作品的特色,再到傅抱石的艺术成就进行详细解读,希望有助于观众全面了解傅抱石的艺术人生。


(万新华,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研究,著有《艺术中的传播》《柯九思》《舍形悦影》《傅抱石艺术研究》《圣地韶光:20世纪中期中国画之韶山图像》《傅抱石美术史学论稿》《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王原祁研究》等。其中《傅抱石艺术研究》获2010年第19届全国优秀美术图书银奖;《傅抱石美术史学论稿》获2014年江苏省第13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媒体中心:万老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要策划这个展览?

万新华: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20世纪中国最有成就的美术大家之一,他绘画创作、美术理论、篆刻兼擅,是一位具有综合艺术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上,他根植传统,立足现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引领了20世纪中期中国画的发展潮流;在美术理论研究方面,他钩沉古籍,考证文物,敏于思考,勤于著述,以谨严的态度和睿智的思索投身中国美术史论研究,成为现代中国美术史学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南京博物院是国内最重要的傅抱石作品收藏机构,其丰厚的收藏源于傅家对南京博物院两次慷慨的捐赠。在傅抱石及其作品研究、展示方面南京博物院也取得诸多丰硕成果。

多年来,南京博物院与天津博物馆有过多次借展合作,在两地开展的“动·境——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画与书归——明代中期吴门书画特展”、“青藤白阳——陈淳、徐渭书画艺术特展”等多个精品展览中双方都提供珍贵文物互相支持,展览也得到两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这次南京博物院联合天津博物馆共同举办“其命维新——傅抱石的艺术世界”展览,希冀在全面、立体地展示这位美术大家艺术成就的同时,更对当今中国画创作与革新有所启迪。

傅抱石照片


媒体中心:我们知道“其命维新”,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那为什么展览以“其命维新”来命名呢?

万新华:

了解傅抱石的观众肯定知道,傅抱石不仅擅长绘画创作,还精于篆刻艺术,“其命维新”是傅抱石自己创作并经常使用的一枚印章,他用此闲章抒发创新之志。傅抱石的一生,都秉承“其命维新”的精神,致力于中国画的传承、改革和创新。他以敏锐的思想把握时代脉搏,以开阔的胸襟汲取西方艺术特长,赋予中国画以新内容、新笔墨、新思想、新境界,在守护传统与拓进新风上做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突出成就。他的绘画成长之路、学术探索之法、艺术创新之举直至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和借鉴意义。因此,此次展览以“其命维新”命名,来纪念这位20世纪中国绘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


“其命维新——傅抱石的艺术世界”展厅


“其命维新”印章(南京博物院藏)



媒体中心:展览精选137件(套)展品,以一般书画展的体量来衡量,算是一个比较大型的展览,那么,您是怎么来安排展览架构的呢?

万新华:

确实,展品选取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共40年间傅抱石创作的绘画作品,从目前可见的傅抱石最早的绘画作品——创作于1925年的《策杖携琴图》《竹下骑驴图》《秋林水阁图》《松崖对饮图》四条屏,到1965年他去世前创作的《长征第一山图》《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意图》等,涵盖傅抱石青年、中年、晚年各个时期的作品,横跨他的整个艺术人生,怎么安排展览结构,确实很考验我们的策展能力。因此,根据傅抱石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色,将展览分为“往往醉后”、“上古衣冠”、“异域旅行”、“山河新貌”、“激情图解”、“遣兴自娱”六个单元,不仅展出了傅抱石绘画作品,还有他创作的大量写生画稿、篆刻、著作手稿来充实展览,展现傅抱石绘画艺术形成、发展、成熟的轨迹,让观众得以全面的了解傅抱石的艺术成就。

同时,每个单元的命名,我们也进行了一番思考,例如“往往醉后”、“上古衣冠”等都是以傅抱石用过的印章来命名,以此呼应傅抱石的篆刻艺术成就。

策杖携琴图(南京博物院藏)


竹下骑驴图(南京博物院藏)


秋林水阁图(南京博物院藏)


松崖对饮图(南京博物院藏)


无限风光在险峰图(天津博物馆藏)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意图(天津博物馆藏)




媒体中心:那就请您给观众详细介绍一下每个单元的观展重点。

万新华:

第一单元,“往往醉后”。“往往醉后”是傅抱石的一枚自刻闲章,以此表示其绘画“力求奔放生动,使笔与墨溶合、墨与色溶合,而使画面有一种雄浑的意味及飞扬之气势”。该单元重点展示傅抱石1940年代初期旅居重庆时的作品,这一时期,他的绘画风格开始从传统的“线”向“面”转变并迅速完成风格定型。几年间,他就地取材,驾轻就熟地演绎这种技法,惯用长锋山马笔,笔头、笔锋、笔根并用,结合山形、山脉的分坡走向,皴擦、勾斫、渲染并施,大胆落墨,细心收拾,使水、墨、彩在快速的用笔驾驭下有机地融为一体,淋漓酣畅,气象万千。

“往往醉后”闲章(南京博物院藏)



对牛弹琴图(南京博物院藏)


万竿烟雨图(南京博物院藏)


第二单元,“上古衣冠”。重点展示傅抱石传统历史人物画的创作。与其山水画创作较为注重块面、相对弱化线条相反,傅抱石在人物画中则一如既往地追求“线性”,用笔速度极快且富有弹性,融合破笔散锋,自成一格。他所绘人物或高人逸士,仙风道骨,气宇轩昂,或靓女美妇,面容光洁,妩媚艳丽,充分展现出高贵博雅的古朴气质,但又不失现代的浪漫气息。同时,他更善于将自己与人物类似的情感融入其中,通过形象构思将奔放的创作冲动表现为想象的驰骋,十分注重气氛的烘托、意境的营造,能将难以言传的微妙气息准确地表现出来,细腻地再现历史人物的精神气质。

“上古衣冠”闲章(南京博物院藏)


怀素醉书图(南京博物院藏)


山阴道上图(南京博物院藏)


湘夫人图(南京博物院藏)



第三单元,“异域旅行”。展示的是傅抱石1957年5月至8月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出访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的写生作品,这是他第一次真正以写生方法集中创作,也成为其绘画创作的转折点。他在着重写实表现时融入“西画因素”,构造出开阔的物理空间,完成了自然景物形与神、光与影、色与墨、虚与实、质与文的高度融合,面目为之一新。展览中的《TATRY山最高峰图》《布拉格宫》《西那亚城中俯瞰车站图》等都表现了傅抱石写生初期从摸索至适应再至完善的渐进过程,呈现了“所见即所得”的视角体验,也昭示了他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创作变革的到来。

TATRY山最高峰图(南京博物院藏)


布拉格宫图(南京博物院藏)


西那亚城中俯瞰车站图(南京博物院藏)



第四单元,“山河新貌”。重点展示其自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南京写生、1959年的韶山写生、1960年的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1961年的东北写生、1963年的浙江写生、1965年的江西写生等系列写生作品,傅抱石对中国画写生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尤其是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对傅抱石的艺术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确立了“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新观点。而且,他颇有心得地提出了中国画写生“游、悟、记、写”的四字诀,在方法论上具有相当的示范意义。

玄武湖月色图(南京博物院藏)


镜泊飞泉图(南京博物院藏)


煤都一瞥图(南京博物院藏)



第五单元,“激情图解”。傅抱石从毛泽东诗词中找到发展契机,突破传统束缚,积极探索新技法与新题材的结合途径,恰当地表现出毛泽东诗词的恢弘意境,拓展出中国画表现的广阔空间。1959年9月,傅抱石、关山月合作《江山如此多娇》,将创作毛泽东诗意画推向了高潮,其气魄之大、意境之新、布局之美,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民族文化心态,树立了民族绘画新的审美范式。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意图(南京博物院藏)


江山如此多娇图(南京博物院藏)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意图(南京博物院藏)



第六单元,“遣兴自娱”。重点展示傅抱石在私人空间里的绘画、篆刻作品。傅抱石属于天才型画家,靠激情绘画,往往以古代诗词内容入题材,将诗的意境移入画面,泼墨挥毫,意随笔走,心手相印,创作了一系列精彩的遣兴精品。

少陵诗意图  扇面(南京博物院藏)


江南春雨图(南京博物院藏)


“换了人间”印章  (南京博物院藏)



“不及万一”印章  (南京博物院藏)



媒体中心:傅抱石的绘画艺术有什么特点?

万新华:

创新,纵贯傅抱石的整个艺术人生。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中国画的传承、改革和创新,不管从艺术原则、艺术精神,还是绘画技法,傅抱石一直秉承思变精神。“笔墨当随时代”是他艺术原则上的思变,“其命维新”是他艺术精神上的思变,“抱石皴”是他绘画技艺上的思变,他凭借自己的艺术天赋和刻苦不懈的努力,开辟了中国画创作的新时代,其艺术实践及成就,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下面重点为观众介绍一下“抱石皴”。1939年4月,傅抱石来到重庆,住在沙坪坝金刚坡,在此勤于对中国画的研究和创作。千百年来,山水画的用笔大都是以中锋为主的勾、皴、斫、点,间以侧锋擦、染,傅抱石则突破传统笔法的约束,以散锋笔法作皴,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结构,创造出一种既源于传统,又富于新意的浑茫大气的“抱石皴”。这种皴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成为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也是傅抱石革新中国山水画技法的尝试。自此他进入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期。展览第一部分“往往醉后”中展出的《潇潇暮雨》就把“抱石皴”展现的淋漓尽致,把斜风细雨的景色渲染得无比美丽动人,充满诗意。

潇潇暮雨图(南京博物院藏)



媒体中心:除了在绘画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傅抱石还有哪些其他方面的突出成就?

万新华:

傅抱石的艺术才能,不仅仅表现在绘画方面,在篆刻上也有深邃的修养,同时,他也是中国美术史学名副其实的开拓者。

篆刻艺术

傅抱石一生治印达3000余枚,与其绘画创作的数量不相上下。他最初踏入艺术之门时,正是从篆刻入手。傅抱石幼年自学篆刻,无师自通,到十几岁时仿赵之谦已达乱真境地。1926年,傅抱石二十二岁时,编写《摹印学》,对篆刻历史和理论做出初步讨论,并将多年来的治印体会融汇其中。1933年,其二十九岁时,辑历年所刻印章编成《抱石自造印稿》,1937年33岁时又出版《傅抱石刻印概论》等多部印学理论专著。傅抱石的篆刻作品自然率真、端凝浑穆、宽博峻拔、茂密疏朗、雄秀古雅、敛放自如,在篆刻艺术中创造出自成一体的精神风貌和风格特色。

摹印学(南京博物馆藏)


刻印概论(南京博物院藏)


“当惊世界殊”印章(南京博物院藏)




史论研究

傅抱石一生治史,敏于思考,勤于著述,以精深的中国美术史论研究驰誉学术界。20世纪20年代,国内尚未形成科学地研究中国绘画史的体系,也没有一册专门阐述中国绘画流变的著作。面对此况,傅抱石大量阅读、抄录中国古代关于绘画的理论书籍。1925年,他无师自通的以史学眼光和方法撰写了《国画源流概述》,表现出非凡的才华。1931年,傅抱石改写完成《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夹叙夹议,对中国古代绘画史做了系统梳理,展示出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思考方式。1932年留学日本后,傅抱石从基础史料入手,以现代化的学术眼光重新考察中国古代画学,编成《中国绘画史论》《中国美术年表》,皆为中国美术史上的首创之作。1935年后,傅抱石执教中央大学、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南京师范学院,从事中国美术史的教学、研究工作,直到1950年代中期江苏省国画院成立担任院长止,撰写多部史论著作。其论著《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勾勒出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基本框架,奠定了傅抱石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学史的地位。他还撰有大量的论文,收集于《傅抱石美术文集》《傅抱石美术文集续编》,这些论文,是全面了解、研究傅抱石美术史学思想、美术理论观念的重要资料。

《中国美术年表》(南京博物院藏)

微信
天津博物馆
天博TJM
微博
天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