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说展览——天博推出手语讲解可视化服务(四十七)
天津博物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民生福祉,已连续推出四十六期手语讲解视频,为听障人士提供更精细的文化服务。今日推出第四十七期“手说展览”,由我馆手语教育专员董一晶根据展览内容进行详细解说,邀您共享文化成果,点亮美好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董一晶老师,走进“大沽口之战”。
大沽口之战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爆发了三次大沽口之战,现在为您讲述的是其中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的场景。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失败后,《天津条约》的签订使咸丰皇帝感到了切肤之痛,于是授予蒙古秦王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负责京津一带的防御。僧格林沁不仅重建了大沽炮台,还从京师、蒙古等处调集军队支援大沽地区。这些军队经常进行军事演习,提高了战斗力。1859年6月25日,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爆发,清军击毁了英法联军的4艘舰船,并击中了英国的海军司令何伯。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是近代中国军民在反侵略战争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英法联军自然不甘失败,在1860年8月1日派出了 18000人的强大兵力,挑起了第三次大沽口之战。经过侦察,英法联军发现北塘地区没有守军,开始在北塘登陆。登陆行动进行了10天,未受到任何阻碍。英法联军登陆后占领了北塘炮台。14日,英法联军攻陷塘沽。18日,英军渡过海河,攻占新河对岸的大、小梁子村。21日,石缝炮台陷落。石缝炮台失守后,法国步兵向北岸主炮台攻击,在未遇抵抗的情况下,于8月21日下午2点占领了主炮台。当天傍晚,僧格林沁率领南岸守军撤离,南岸炮台陷入敌手。大沽口炮台失陷后,英法联军沿海河前往天津。8月24日,英法军队未发一枪就占领了天津。
天津陷落后,1860年9月8日,英法联军由天津向北京进犯。10月18日,英国公使额尔金下令焚毁了世界文化的瑰宝圆明园。10月24、25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北京条约》规定开天津为通商口岸,使西方殖民势力大举进入天津,标志着天津近代历史的开端。